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现代大学应培养复合型人才

科普小知识2022-04-03 17:46:45
...

颜晓红

■我们的记者温彩飞陈彬

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单纯的专业院校难以生存。单一学科研究的出路是狭窄的,现代大学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第一次见到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是在一次会议间隙。我原以为会议的主持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但当穿着土色夹克的闫晓红出现在《中国科学》记者面前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与其说他是校长,不如说他更像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

"我最想做的实际上是教书。"采访开始时,闫晓红笑着说:“教学是一件优雅的事情。”

这可以从他去年底的教学演讲中看出。在他的演讲中,他把老师比作小提琴家。他应该注意“适当的音乐作品,熟练的技巧,优秀的声音和运动,适当的运动”,“教学像绘画”和“介绍,释放和转移”。这些隐喻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因为他是一名教师,对教学情有独钟。

现在,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在教育人们方面有什么经验?

创新训练是理念和精神

“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培养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教学改革要大胆探索,谨慎推进。任何教学改革家都应该深思熟虑,因为这对改革家来说可能是个错误,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辈子的事。”严晓虹说道。

颜晓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初步理解来自于他自己的学生时代。

1986年,严晓红被武汉大学录取,成为大一新生。当时,著名教育家、武大校长刘道玉对武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严晓红成为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

严晓红对当年的改革记忆犹新。也是在那个时候,金属物理专业的严晓红在大学写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与此同时,大学写作班也有许多作家。

1997年,严晓红毕业后在湘潭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工作。由于最初的熏陶,这位老一代教育家认为“高等教育不足以学好一个专业或一门学科”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阎晓红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同志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事实上,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并不是西方模式。此后,随着北京八所大学的建立,国内高等教育逐渐转向专业课程。1961年,当*致力于高等教育时,他提出了三个关键点:教师、教材和生产实践。“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希望学生全面发展。”严晓虹说道。「我们不可否认,将综合大学转为一科大学,是因应专业人才短缺的时代需要。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纯粹的专业学院和大学难以生存。”在采访中,阎晓红肯定道:“单科研究的出路很窄,现代大学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工程的建设侧重于课程和行业。

江苏大学最初是农业机械专业。然而,到目前为止,学习农业机械的学生如果不了解控制和大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就很难找到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严晓红于2017年来到江苏大学,大力推进新工程课程建设,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专业化的现状。

江苏大学有广泛的学科和庞大的体系。解决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既是责任也是挑战。“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设计、生产、应用和后续管理。今天的新工程建设应该摒弃过去注重某一知识点的技术问题,而应该注重涉及多个学科和知识点的工程问题。”严晓虹说道。

他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澄清工作的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不能再按照原来的知识链模式设置,而必须按照质量和能力链来设计。”严晓红说,例如,未来的工程人才应该了解工程伦理,其中包括艺术,文化,社会伦理,甚至人类的生理结构。在课程体系中,应设计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模块,通过创新模块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学校必然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但改革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传统的课程知识越多,它就越古老。”“20世纪60年代,我国组织编写了教材。然而,更积极的课程改革尚未在大学中广泛开展。”他说课程结构应该首先改革,但它面临的阻力也是可以想象的。

其次,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必须与行业合作,高等教育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它失去了主导作用,教育将不复存在。

对此,阎晓红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的工程人才曾经是“3+1”培养的——大学3年,企业1年。然而,在这种模式下,由于课程的压缩,教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严晓红在学校推行了“三进三出”的学生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家去平台,企业实验室去校园,企业课程去大学课程体系。通过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创新走出去(与企业联合创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这也是一种产学研合作,将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和企业的成熟技术和实践引入大学。”颜晓红说:“所有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从技术到产品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必须接受各方面的培训。"

尊重和优化办学特色

在江苏大学,颜晓红珍惜两件事。

首先是学生对创新的热情。“江苏大学的学生都急着走在路上。一所大学需要保护其散漫的风格。”他说。

然而,与以前侧重于农业机械相比,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再受到限制。那么,理顺创新体系就成了首要任务。以培养顶尖人才为例。从2017年9月开始,江苏大学设立金山精英班,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30名新生。这并没有给他们豁免的机会,而是培养他们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能力。

“进入一所世界一流的名校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份。毕业后,也有更好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这样,方有能力回馈母校,从而成为江苏大学优秀校友的延续。”阎晓红解释道。

另一点是江苏大学的国际化。与其他高校不同,江苏大学有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良好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大学就与日本的三联大学和泰国的清迈大学联合为这三所大学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江苏大学还为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大学生举办了一场创新工程设计竞赛。此次活动的初衷是“让中外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创造和享受,共同创新,快乐相处,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江苏大学发起了“一带一路”产学研联盟。2016年,教育部以此为蓝本,将其扩展为全国性实践,并建立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校企联盟。江苏大学成为发起人之一。然而,在严晓虹和许多江大人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那就是让中国企业“组团出海”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培养一个既懂区域文化又懂企业文化的国际学生团队。”为此,学校设立了“一带一路”人才学院,允许中国学生选修“一带一路”课程模块,并对外国学生实施“3+1”培训(3年在高校,1年在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为了培养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亲中国的留学生,我们必须让他们学习中国企业的经验和做法。这样,中国企业出海就相对容易了。”阎晓红接着说道。

这一概念已经得到教育部的批准。2017年,江苏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委托“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培训机构之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国际流体机械和工程人才。

“大学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理顺、优化、*决策,依法治校。”这一点对颜晓红来说也很重要。

对待学生也是一件大事,不管多小。

严晓红认为,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制度创新,而是精神引导,即“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在他看来,对待学生也是一件好事,即使他们很小。这是校长应该有的感觉。“对于一个不成功的学生来说,失败率可能是0.01%,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失败率是100%。”

例如,学生通常很难进入校长办公室,但严晓红明确告诉管理人员不要阻止任何学生前来。一名大学生找到了他,无意中提到,在学校通勤用的电动公交车收费1元太贵了。严晓红承诺,他将与后勤部门协调了解情况,学生们带着成就感离开了。不久,票价从1元降到了0.5元。虽然这件事很小,但颜晓红更重视他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觉得他们是校园的一部分,他们的合理要求得到尊重。”

“大学教师应该活在心中,心中有爱,心中有知识。学校领导和老师最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职业。第二件最好的事是做一个基本合格的人,把工作当成职业。如果你把你的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这个人就应该被开除。”采访结束前,阎晓红郑重说道。

《中国科学报》(2018-02-27第五版《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