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扩招:18年为中国多储备数千万人才

科普小知识2021-12-28 16:53:47
...

[编者按]

1977年恢复高考现在正好是40周年。经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在2017年全面展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教育工作者将在40年内选择10个节点推出一系列报道,记录高考复试后的一些重要改革。回顾过去40年高考改革的“故事”,我们可以对高考这一涉及广泛民生的公共教育政策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为回答“未来的改革将走向何方”提供“经验”支持高考复试已经40年了,改革正在进行中。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我们都将寻求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让每个付出同样努力的人都能得到机会,每个有不同特点的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种改革的最初意图不会改变。

1999年6月25日,*媒体连续发布“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大幅增加”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早些时候,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肆虐时,曾被称为“大学扩招之父”的经济学家汤敏向**提交了一份题为《论启动中国经济的有效途径——扩大招生规模》的提案,建议**扩大招生规模。

提案通过后,**迅速制定了旨在“刺激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扩招计划。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到2000年,高等教育将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

汤敏说,扩招为中国保留了数千万的大学生。目前,每年有700万大学生入学,几乎是扩张前的7倍。如果没有大规模扩招,数千万大学生将会受到较少的培训。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人们对扩大招生达成了共识。

" 1998年的经济危机,但是父母仍然愿意在教育上花钱."5月22日,汤敏在知识分子举行的一次离线嘉宾对话中说,“教育不仅仅是消费。众所周知,教育就是投资。这是对你的下一代、你的孩子、你的家庭和国家的投资。所以每个人都愿意花钱,因为有回报。”

汤敏说他当时已经检查了世界银行的数据。一个数据是18至22岁之间的“适龄青年入学率”。1998年,中国的升学率为2.4%,成人高考的总升学率为4%。相比之下,韩国是51%,*是39%,香港是20%,是中国的几倍。当时,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中国8%,印度尼西亚10%,泰国17%的一半。

汤敏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沿用前苏联的精英教育模式。精英教育是给少数精英提供教育机会,让他们可以免费上学。

他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8年,一名中国大学教师教7名学生,而韩国的师生比例为1: 33,*为1: 21,发达国家为1: 15至20。由此可见,我国教师完全可以支持高校扩招。

事实上,中国教育部早在1990年就已经制定了计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

1996年,《国民教育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发展计划》提出了20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将学生人数增加到950万,毛入学率提高到11%左右。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呼声逐渐高涨。当时,教育部有关部门也就扩招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讨论,开始加快招生计划的增长速度。

汤敏认为,当时在扩大招生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共识,核心焦点是扩大的幅度和速度。当时,在教育领域有一种声音想要给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而且节奏更柔和。

1998年11月,时任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高级经济学家的汤敏向**提议,“在三年内将大学生人数增加一倍”。他提到的五个原因是:中国大学生的数量远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年轻人竞争,将会出现恶性循环。该州设定了8%的经济增长目标。教育被认为是普通人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刺激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学院和大学有能力接受扩大招生的学生。当时,平均每个老师只有7名学生。高等教育大众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

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了。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胡鞍钢、石祖林在1999年2月写道,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是扩大内需、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最高优先项目,应及时列入*和地方决策的首要议程。同年3月26日,他们还明确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方针应该是“加快发展和变革”。加快发展意味着扩大高等教育的总规模。

就业率成为争议焦点

1999年,当高校扩招的消息传到浙江省泰州市一所县级非重点中学时,高三学生黄晓华(化名)和她的同学们特别激动。她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说,她的同学刘刚(化名)在60人的班级中排名20或30。“我认为他是我们班受影响最大的人,因为高校扩招给他带来了希望,他也抓住了这个希望。”

那年9月,刘刚被山东一所大学录取。四年后,刘刚被浙江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现在,刘刚已经是浙江大学的老师了。

1999年,黄晓芳的高中是当年高等教育的最高录取率。

根据教育部多年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国家教育发展统计公报》,该专业学校的入学学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59.68万人,当年增加了约52万人。

当黄晓华如愿以偿地成为浙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时,她对高校扩招给大学生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

“上次好像每个班有20个人。这次我们每个班有33个人。这个班有65个人,最后一个班有47个人。”黄晓华告诉澎湃新闻,虽然人数有所增加,但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对学校建筑和教师的影响。

然而,汤敏坦率地承认,大学建筑、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唯一短缺是招生的短期扩张。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告诉该报,当扩招开始时,问题相对较大,校舍扩建跟不上。但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校舍的问题已经慢慢解决了。

黄晓华在2003年毕业时,受大学扩招的打击最大。“因为那一年我们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在工作,所以我们马上就出来了。”黄晓华说,虽然她毕业于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但当时找工作还是很难。

汤敏认为,那些反对扩大招生的人经常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他说,扩招后,每年的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0万增加到今天的700多万。然而,招生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扩大人数。如果不扩大招生规模,剩下的600万大学生将不得不在高中毕业后去工作。如果他们不上大学,他们可能更难找到工作,他们的工资可能会更低。

根据麦克斯公司的调查数据,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92%。其余8%的失业者中,一半仍在找工作,三分之一正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出国留学。不到2%的人真的没有出路。

刘海峰认为,高校扩招也带来了大学教育质量的问题。但他也表示,中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个问题也正在慢慢解决。

汤敏认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扩招后有所提高。

为国家储备人才

李强,来自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县,于1980年参加了高考。他清楚地记得那年的录取率只有8%,他们县的第四名只被一所专科学校录取。当他的女儿李莉在2009年参加高考时,大学录取率已经达到62%,他经常说,如果她的女儿考上了211大学,在他高考的那一年参加高考,她可能连高考都通不过。

李强说的可能不是笑话。《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表示,高考前有预选赛,只有通过预选赛,才有资格进入考场。“因此,对于一组小数据,我们在1990年招募了608,800人,大约400,000名大专学生和200,000名本科生。如果我们比较今天的数据,那一年能上大学的最差的孩子是211个。”

汤敏说,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必要条件。

“我为中国在关键时刻拥有大量人才储备而感到非常自豪。”汤敏说,“从微观角度来看,扩招肯定会有各种问题,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利大于弊。”

关于“扩招之父”的称号,汤敏觉得“不合适”。他说,扩招的功劳应该属于当时压力很大的决策者。考虑到这个国家的整体形势,当它崩溃时,是时候采取行动了。扩招的功劳也应该归于各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成功地完成了扩招。

汤敏说,世界将在未来20到30年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良好的人才储备,哪个国家能够跟上这一新的变化,哪个国家会先走,或者会被淘汰。在高校扩招的关键时期,为中国储备如此大量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他认为,中国大学扩招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与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同等重要。像所有重大改革措施一样,在扩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他仍然坚持利大于弊,方向是正确的。时间流逝得越久,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就越能显露出来。

刘海峰还表示,高考的扩大给更多的青年学生带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意义深远。该国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并正在慢慢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

相关话题:恢复高考40年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