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扶贫:唯精准才能“祛穷根”

科普小知识2021-10-21 17:52:23
...

创新,让梦想离开(回望“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系列报道)⑦

■我们的记者丁佳

脚冷心酸,人冷伤国。

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繁荣的中国,始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中国*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促进精确扶贫被写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并成为中国未来五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30多年。然而,该国仍有128,000个贫困村庄和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实现202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必须转变思路和机制。

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开始尝试探索一条精确减缓贫困的新途径。

绿色和富裕怎么能兼得呢?

最壮丽的自然风光往往伴随着最深重的贫困。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渴望摆脱贫困的土著人就像一对相亲相爱、自相残杀的兄弟。有必要牺牲其中一方而让另一方存活吗?为什么一方很难提出另一方?

这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汪克林想要回答的问题。

环江站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喀斯特峰丛洼地,长期以来致力于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使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20世纪90年代,环江县接受了上级的政治任务,接收了8万名生态移民。这使环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县,但也因此做出了巨大牺牲——人口密度增加,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石漠化加剧,移民面临再次陷入贫困的危险。

这促使王克林和他的同事考虑喀斯特农民的生存,然后通过"种草养牛"来推动脱贫的道路。

咸安县唐村谭贵仁家有4头奶牛和6只山羊。他不敢相信他还能活着看到这样的一天。“过去,有钱人家养一头牛是好事。现在每个家庭都可以有几头奶牛。我们过去只种两三个月的玉米,剩下的时间我们不得不借粮食。现在我一年挣10000多元,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好了多少倍。”

如今,在沿江环境适宜的所有乡镇,“种草养牛”模式已经普及。“环江菜牛”在全国也很香,已经成为一种特产。

从“十二五”开始,我国石漠化面积开始逆转,尤其是广西。然而,环江站的石漠化治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最初的扶贫绿化到生态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

2014年,科学家们又有了一个用拳头的好机会。环江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创收之外,旅游业和休闲业将进一步为他们致富铺平道路。

同时,2015年1月,“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服务改善和民生改善研究示范”被纳入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项目。中国科学院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全力支持在广西环江开展的“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服务促进和民生改善研究示范”项目。

在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的喀斯特人终于有理由相信科技扶贫和生态保护会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增加收入项目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项目退出,增加收入停止。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工作。如果无法建立可持续的机制,那就没有意义。”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冯仁国表示,这是*农牧民增收的最大困难之一。

许多熟悉扶贫的人都知道,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十年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达到2200元。按照这个速度,将无法满足第五次**工作会议提出的“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要求。

2013年初,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农牧一体化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增加农民收入”。科学家们拿起行李踏上了高原,开始了他们的科技扶贫之路。

*贡嘎县纪娜村第一书记多吉仁起初对科学家的到来表示怀疑。“科学家说,畜牧业可以在没有人们的钱的情况下开始。虽然我也挨家挨户地工作,但说实话,我不知道。”

这位年轻的秘书没想到科学家们已经在村子里成立了一个合作社。

他们集中全村200多户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了集中农场,科学饲养牛羊,培养了一批合作管理人员和5名骨干技术人员。到2013年底,该合作社将首次支付近25万元现金。

多杰终于口服了。“起初我们期待科学家,现在村民们正计划为自己做些事情。我们还去了*北部,引进高质量的羊,赚更多的钱。”

只有改变思想,我们才能彻底摆脱贫困的帽子。“大多数类似的农业推广项目更注重科学技术本身,而忽视使用科学技术的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工程师孙伟说:“当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工作时,不仅要离开一个能产生效益的科技平台,还要培养一批能使用这个平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的收入增长机制。”

科学:第三只眼

率先建设国家高水平智库是国家对中国科学院的要求和期望。在“十二五”期间,这支国家科技队伍不仅走在了科技扶贫的前沿,而且作为智库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就在今年,一个由75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分七条路线,前往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大别山、罗晓-雾灵山和*自治区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调查。

2015年,国务院首次通过公开招标对重大政策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6月底,中国科学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研究小组牵头制定招标方案,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上报国务院办公厅。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国科学院成为通过竞标实施“精确扶贫、精确扶贫”重大政策措施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中国科学院接到任命后,立即成立了以白春礼院长为首的评审领导小组。石玉林、鲁大道、傅伯杰等院士组成咨询专家组。

然后,研究小组去了前线。共有13个省、18个市、23个贫困县、124个贫困村、64家扶贫相关企业、2680多名*群众接受了访谈,有效问卷2139份...

在调查、讨论、总结和交流过程中,科学家小组走访了国家扶贫办公室、财政部、科技部等15个相关部委,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调查数据。

“这次第三方评估任务是对面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地理工作者的又一次重大审查。”项目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峰感慨地说。

从评估计划到最终的评估报告,科学家们的汗水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产生了一系列的结果。

“非常坚实,非常好,非常有启发性。”白春礼对评估工作发表了评论。该团队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计量经济模型、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类比分析等科学方法,突出综合思维、差异解释、机械分析、空间表达、战略规划和长期专业研究积累的特点。

在8月底召开的国务院第103次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听取汇报后,对评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第三方机构在评估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展示了宏观全局,分析了典型案例。应充分肯定评估结果,并高度重视对评估问题的建议。”

*要求各部门负责人采取主动,采取相应的立场,认真研究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反馈给国务院。第三方评估报告不能“搁置”。

从刘彦随的角度来看,一些地方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扶贫目标的精确性和缺乏科学的扶贫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精确的扶贫不是*脱离贫困,而是贫困的根源。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营造扶贫、助志愿者、助智力的制度环境,引导人们主动参与农村建设。”

"毕竟,帮助穷人最终是让穷人自己站起来。"

这是像刘彦随这样身处农村前线的科学家的愿望,也是这个发展中的东方大国的最大愿望。

中国科学新闻(2015-12-28,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