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海“新高考”实施细则有啥亮点

科普小知识2021-08-05 06:56:57
...

3月17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自愿报名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到目前为止,关于如何参加2017年上海新高考还有一个更详细的解释。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指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宣布“新高考”改革计划的城市。此前,教育部选择上海、浙江两省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随后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总体规划。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上海高考将如何以及如何变化,相当于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那么,2017年上海的高三学生将参加什么样的高考呢?改革的亮点是什么?《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采访了几位上海高校的招聘负责人和校长,为读者翻译。

招生主体已经成为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大学专业群体”。

根据实施办法,2017年,上海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将以“学院专业组”为基本单位进行自愿申报和招生。每个考生在普通本科批次中最多可以选择24个“学院专业组”。

“高等学校专业群”是上海招生的高等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包括专业或专业类别)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立的。一所学院可以成立一个或多个“学院和大学专业小组”。每个“学院和大学的专业组”包括不同数量的专业。同一“高等学校专业组”选择不同专业的科目要求必须相同,同一“高等学校专业组”的专业可以调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发现许多高三学生的家长对“大学职业群体”这个新词有些困惑。

对此,上海副校长叶以学校为例,向高三学生及其家长解释了如何填写“学院专业组”。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今年成立了四个“高校专业组”,即“物化学生、物化历史、物化场所和无限场所”。其中,“物化生活”组包括4大类17大类,“物化土地”组包括1大类7大类,“物化历史”组包括4大类,“无限”组包括2大类9大类。例如,建筑是一个工程专业,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并包含历史细节。因此,它被归入“物化历史”专业组。因此,候选人不仅可以利用科学,还可以利用文学和历史进入这个专业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主任丁分析说,根据实施办法,实际能够填补志愿者空缺的考生数量有所增加。然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变化。在“高校专业群”规则的指导下,可以预见,它将会给未来的考生带来高中发展、潜能开发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质”的变化。

例如,对许多专业感兴趣的更全面的学生可能更喜欢某所学校能够提供给他的整体教育资源,因此他可以按照“A学校+A专业”和“A学校+B专业”的方法填写志愿者表格...尽可能增加入学机会;另一个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他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并且更倾向于成为一名专业引领的志愿者。他可以填写“学校a +A专业”、“学校b +A专业”的表格...以便尽可能增加进入专业的机会。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杨振锋也赞同建立“高校专业团体”的做法。他说,原来高校只有三大类招生,即“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和文科理科专业”。根据所选学科的学术水平与高校对所选学科的要求相吻合的程度,将实施办法增加到“高校专业群”的40多个大类。这充分体现了“尊重个性,鼓励选择”和“学生有更多的职业愿望,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的宗旨。

结果公布后,填写志愿者,并要求志愿者两次,给考生更多的回旋余地。

上海某高中高三学生的家长尹女士告诉记者,她对实施办法中的两项内容印象深刻:“结果公布后填写志愿者表格”和“两次索要志愿者表格”。这意味着,由于填写志愿表格的错误而错过理想的好学校和专业的儿童的机会将会减少。

高中校长对这一变化有着最深刻的感受。

杨振锋说,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自己和大学的要求的预先判断不足而导致的不适应和不适应的风险,充分体现了政策设计者对候选人的关心和尊重。

上海市北中学校长陈军也在实施办法中找到了“教育界的希望”——自愿申报程序尊重考生的选择权。他认为这是向外界发出的信号,即考生、家长和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

“突出选择的作用是希望候选人尽可能从自己的需求、抱负和兴趣出发,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并更加注重职业规划。”陈军建议,在两次志愿者征集活动中,候选人和他们的父母应该“多想想他们的专业”,并且“确实有很多专业在这个时代很受欢迎”。许多候选人不一定根据他们的个性和兴趣选择这些专业。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许多所谓的冷门专业不一定不受欢迎,也不一定受到候选人的追捧。冷专业学生也有“火热的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颖表示,为了让考生“自愿”,该校还试图在组建专业团体方面,将“院校专业团体”的数量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例如,一些专业通过大类招生和培养宽口径学生来帮助考生在高考选拔阶段做缓冲。学生进入学校后,仍然有机会申请转专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些理科专业要求考生选择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只要候选人选择的三个科目中有一个符合学院专业组的要求,就符合要求。因此,候选人在实际填写志愿者时有相当大的选择和*。”周傲颖说道。

不容忽视的综合质量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本轮高考改革的“亮点”。虽然它比语言、数学、外语和其他高考科目更灵活,但这种“灵活性”也使它成为一些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定时炸弹”。综合质量评价的百分比是多少?为了在高技能教师心目中“得分”,应该制作什么样的“简历”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指出,实施办法是基于已建立的以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多元录取机制(以下简称“两个基地一个参照”)。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努力拓宽选择空间,增加大学与考生之间相互选择的匹配度”,使社会易于理解,考生易于掌握,学校易于操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家长的心目中,综合素质评价被认为是“可选的”,因为没有明确的“评分机制”。一些家长仍然以“无所谓”的态度看待这一重要的“参考”,只要结果是好的。

作为回应,上海纽约大学中国招聘办公室主任周宏警告说,“不应该忽视综合质量评估”。周宏表示,在高考综合改革的“两个基地一个参考”招生模式中,高校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信息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之外,个人因素如抱负、抱负、兴趣和成就可能更为重要。”

周宏说,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情况来看,他们基本上坚持这样的理念,即学生不仅要有优异的学业成绩,还要在社区活动、科技创新和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出色。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常务副主任王也将综合素质测评放在了重要位置进行考虑。

她说:“大学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信息来了解学生。例如,在面试过程中,通过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信息,面试者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互动,从而帮助高校选择更合适的学生。在学生入学后的培训阶段,教师还可以阅读相关信息,因材施教。”

在教育界,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被认为具有颠覆性意义,彻底打破了高考“只分数”的录取方式。

2016年,上海9所高校参加了综合素质测评和招生改革试点。这种基于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的招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论”,有利于学校招收具有合适专业培养理念和特色的学生,促进学校招生与培养的一体化。

事实上,高校希望通过这种全新的录取模式找到自己喜欢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今年,上海高校全面质量评估和录取试点工作将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