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陈吉宁谈自降入学门槛 忧无法分辨贫困生来源

科普小知识2021-07-20 09:12:43
...

陈吉宁谈自降入学门槛 忧无法分辨贫困生来源

清华大学第18任“带头人”陈吉宁

清华大学校长:教育部应该给大学更多自主权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据中国之声新闻频道报道,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代表团由三位“大人物”组成,他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全国人大三所顶尖大学的校长周启枫、陈吉宁和陈。一名媒体记者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这三个人并排坐着,给了我一份惊喜。”

清华大学第18任“校长”,也是30年来最年轻的校长陈吉宁,执掌清华仅一年。一所著名的60后学校的校长也是两会期间媒体*的对象。话题不限于清华大学、其他地方的高考、大学生就业...只要涉及到教育,他们都会被问到。他如何应对教育热点?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的一句略带讽刺的话被广泛流传。他说,由于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的国家重点大学比其他省份多,而且大学名额普遍向本地倾斜,所以北京大学成了“北京大学”,复旦成了“上海大学”。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坦言,这个问题有其历史背景。

陈吉宁:“这是历史形成的。我真的认为这不合适,需要解决,但需要花一点时间来解决。”

几年前,我们经常说高考移民,例如,当山东学生去东北大学,录取分数会降低分数甚至更多。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陈吉宁认为,如果异地高考完全放开,很难避免类似情况在大面积发生。

陈吉宁:“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这个解决方案说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工的问题也已经解决,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混在一起。”

从去年的两会到现在,谈论最多的教育话题是异地高考。虽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尊重地方*制定的实施办法,但不同地方的高考不会由**统筹安排。虽然各地只出台了高考计划,具体效果还有待检验,但各地高考的破冰仍然让大家对教育的公平性有了更多的期待。陈吉宁说,“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部的事,也是高校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清华大学在获得教育部批准后,增加了对中西部12个省份招生目标的投资,目的是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

陈吉宁:“现在在12个省,云南、贵州、甘肃都在里面,一共12个省。我在这12个省的入学比例超过了全国这12个省的人口比例。你认为这公平还是不公平?这是我能做的。”

与此同时,他们还扩大了贫困地区的配额,这些地区现在对全国590多个贫困县开放。这些地区的中学把学生送到清华,测试他们的毅力、勇气和品德,并给他们加分。

陈吉宁:“奖励积分从30分到60分不等,相当高,所以给他一个机会,但这对我和学校都有好处,因为学校里有些学生必须来自贫困家庭,这对你的学习方式有好处。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简单的公平问题,但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大学已经降低了录取门槛,压力随之而来。作为这所大学的校长,陈吉宁说他最担心的是他分不清贫困学生的来源。这要求教育部给予更多相关的政策或制度。陈吉宁:“这个系统是为真正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孩子准备的。这包括如何公开注册以及如何确保这些孩子确实在这里学习。他的父母住在这里,他也在这里接受教育。”

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在蔬菜市场卖猪肉,大学毕业生在网上挣年薪,自称不如农民工,这些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了。清华大学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尴尬吗?他们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哪里?

陈吉宁说,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压力很大。这与大学教育脱离经济和工业的事实有关。

陈吉宁:“如果招生太多,学校没有全力投入,实习也没有保证,这不是脱节吗?为了培养好学生,许多重要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和教师的能力都需要不断提高。当然,如果这些事情不做,就会有问题。"

现在需要做的是增加学生的实践,增加教育投资,并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以培养更好的学生。然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似乎没有这样的问题。陈吉宁说,清华的就业率为98%,学校支持学生更多地向基层转移,尤其是向*、*和偏远地区转移。过去,许多清华学生毕业后去了外国公司。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陈吉宁:“外国公司不在其中。有*,有学校,有军队,没有企业。我们认为他们可以在国家的重要平台上成长。我们称之为关键行业,我们的立场是它不盈利。”

许多年轻人,包括清华的学生,已经在地方上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例如,石磊,现任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江苏省最年轻的一级*,毕业于清华大学,最初是大学生村官。在谈及这些时,陈吉宁的语气平淡无奇,但他反复强调不是要夸大这些年轻人,而是要给他们充分的经验。

陈吉宁:“不要夸大它们,给它们时间。他在前面夸大其词是不好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必须经历很长时间的摔跤,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锻炼。我想他们会继续说我想为基层做贡献,因为国家的事务从基层做起,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国家都有好处。如果这些人说我明天去基层是为了做官的麻烦,他们肯定做不到,那一定是半心半意。”

然而,与草根阶层相比,在更多人的眼里,北京大学清华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出国了。有些人还认为,在进入清华之前,他们是来自各省的精英,但他们都已成为外国的“骨干”。陈吉宁表示,前几年,确实有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或工作,但近年来,这一数字大幅下降,留学生比例仅略高于17%。首先,这证明中国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差距正在缩小。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清华大学增加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出国的比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化水平。陈吉宁:“清华大学目前的目标是,2015年40%的本科生必须有国际经验,也就是说,40%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必须能够走出去一次,我们希望博士生达到80%。因此,与我们进入大学时不同,这位毕业生没有在大学里出国的经历。如果他有,现在他会过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陈吉宁表示,理解出国概念的关键在于毕业生的最终目的地。陈吉宁说:“我们都要出国。清华大学早期是美国留学的预备学校,但后来当你看到一大批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时,清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有出国背景,但关键是他不会回来。这非常重要。”

事实上,陈吉宁本人是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后才回到工作岗位的,他在英国攻读了十年的博士和博士后学位,并在帝国医学院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助理研究员。到2015年,清华大学40%的本科生将有海外留学经历,出国留学并重返工作岗位。也许这就是清华为他的学生设计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