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我国环境主题科学小品的创作特点及对科普信息化的启示

科普小知识2021-07-05 21:05:41
...

1934年出现的科技论文,以其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启迪智慧等特点,一直受到人们广泛而长期的青睐。在科学论文出现之初,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简单易读的科技论文满足了人们的阅读水平和需求。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零碎的阅读习惯使得公众对这种短小精悍的科普作品产生了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原创性和高质量科普作品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力繁荣科普创作。因此,科学小品的创作特点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环境是科普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环境问题不仅与国家的总体政策有关,而且与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密切相关。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环境,努力保护我们生活的空间。本文以环境题材科普小品为例,对其创作内容、表现方式、人群定位和媒体进行分析,以期为科普信息化实践提供参考。

1.环境题材科学小品创作内容的特点

科学小品的创作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尤其关注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焦点问题。它以不同观点的冲突和碰撞为基础,以通俗但不枯燥的方式解释问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关于环境主题的科学草图在内容上更好地反映了上述特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内容主要集中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创作内容转向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后,人们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强调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1.1贴近中国时事主题,宣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新中国成立前,环境问题没有引起公众甚至科学家的注意,这与当时环境问题没有突出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将为了繁荣而被抛弃。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常常反映在“征服”和“斗争”的话语中,充满乐观和不屈不挠的感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粮食短缺的压力,农业采取了不合理的措施。我国出现了砍伐森林、开垦湖泊和草原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上述问题已经成为环境主题科学草图创作的内容。这些工作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强调植物对水土保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环保意识开始萌芽和成长。

反映这一方面的科学草图非常丰富。赵明的《如果你种树》讲述了植树的各种好处,特别强调了植树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刘枫的《山水之间》指出,应该用植物来调解山水之间的纷争,使它们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新的美丽循环。朱美的“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着重于树木在净化空气、保持城市湿度、降低噪音和减少城市热量方面的作用。邓拓的《垦荒的教训》作了冷静的分析。开垦农田减少了湖泊和河流的水面。洪水一旦爆发,就很容易泛滥。在干旱的情况下,农民的土地更容易遭受干旱。作者强调要进行全面规划,人们不应该为了土地与水竞争。

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了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草图。刘枫的《春天充满了男人》采用了一个温暖的话题,但却讨论了现代人担心的问题——气候变化。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可以考虑不同的研究结果,并认为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影响气候变化,特别强调人类的作用。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考验,这篇短文的作者充满了乐观。在文章的最后,他引用了前苏联科学家的设想,利用暖流北上温暖北半球,甚至南极大陆,使之成为人类的天堂,“那里的春天将永远延续。”不难发现,这篇关于科学前沿课题的论文在内容上显示了时代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科普创作向科学前沿前进。

1.2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警惕环境污染危害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走得更快,环境问题比我国出现得更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而中国也在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环境污染的教训是深刻的,国内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李金昌的《汽车尾气污染环境》显示了作者独特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先见之明。当时,中国的汽车数量相对较少。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话题,并介绍了汽车尾气的成因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完整准确的数据非常有说服力。最后,作者探讨了解决废气污染的途径,并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和技术改进”逐步改善这一不利环境。作者尖锐地指出:“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阶级性决定的。”

金在的《噪音与健康》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噪音问题的严重性:“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噪音已成为社会公害,仅次于空气和水污染”,“我们是*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防止噪音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一个紧迫问题。这也是广大生产部门和广大接触噪声的工农群众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人体对不同声强的反应,包括听觉疲劳、耳聋、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探讨噪声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江苏地理研究所湖泊环境保护小组撰写的《谈湖泊污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赞扬了祖国湖泊资源的美丽,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无*状态造成了严重的湖泊污染,从而警示中国人民以预防为主,积极治理局部污染的湖泊。第二部分阐述了湖泊污染的来源、湖泊对污染的稀释作用以及湖泊生态系统对污染净化的作用。第三部分是呼吁所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湖泊污染。

1.3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倡导从个人做起。

20世纪80年代,国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中国于1982年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1983年环境保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呼吁所有国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问题已经被完全理解了。环境保护不仅要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还要求每个人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践行自己的主张。就创作内容而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废旧电池的回收,已经成为创作的热门话题。

果壳网站上刊登的“垃圾,还是“宝藏”放错了地方?这篇在线文章主要描述了垃圾分类的误区及其严重后果,倡导努力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垃圾。在介绍垃圾的分类时,作者首先根据人的类型描述了不同的废物,如男人的旧领带、剃须刀等。、妇女穿旧的长袜等。,它们很难降解,而且比普通人“活”得更久。作者特别指出,厨余垃圾不等于厨余垃圾,并强调,除了“不放错地方”的智慧之外,垃圾分类还需要一点“无忧”的精神。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遵循了科学松鼠俱乐部的通常风格。幽默,善于使用时髦的词语。写作是积极的,但并不无聊。人们从舒适的微笑中获得很多知识。例如,当谈到一种不可回收的纸张时,作者这样写道:这不是“浪费纸张的御宅族”环保的表现,因为用过的纸巾,无论是用于擦眼泪、上厕所还是其他用途,由于其水溶性强和回收成本高,只能用作其他垃圾。

田的《废旧电池:回收的困境》一书,最初对传统回收电池的宣传提出了试探性的质疑,使更多的人能够准确了解电池回收的实际细节,从而更合理地处理废旧电池。作者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了“不遗余力”、“不遗余力”等俗语,并建议对不同类型的电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汞含量极低的常用碱性锌锰电池不需要回收,只需回收对环境有很大影响的镍镉电池和铅电池。对于未来,笔者仍然支持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呼吁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

2.环境题材科技论文的表现特征

2.1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引起读者共鸣

与普通科学教科书不同,科学论文几乎不使用切题的形式来传达和解释科学内容的知识点。科学小品兼具文学特征。在情感描写语言中,它们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因素,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这样,科学论文摆脱了枯燥的说教形式,获得了更多的认同。作为一个环境主题,科技论文必须首先获得读者的认同,然后才能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

在科龙的“666退休报告”中,666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了“退休”报告的内容。它叙述了自己在农药工业中的领导作用,也深刻地进行了自我批评,如农副产品的高残留,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和一些害虫的抗药性。出于这些原因,好心的必和必拓自愿提交了退休申请,希望农药行业的后起之秀能够接手。这种非常开放的态度是否会让仍在使用高度危险杀虫剂的人陷入沉思?

李朝晖的《谁偷了武士的彩衣》描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时,武士身上的五颜六色的装饰华丽而耀眼,“黑发、红唇、鲜艳的长大衣和短上衣”;然而,展览后,它变得苍白。“谁‘偷’了‘武士’身上的彩色衣服”?原来的“小偷”是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气”!由此,作者描述了现代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健康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危害,并向读者讲述了国外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教训,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震撼。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引用了描写江南美景的中国古诗。现在这些景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让人们感到非常抱歉,并再次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李先尧的《莼菜与鲈鱼的思想》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书名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符合作者对故乡的向往。文章记录了作者回杭州讲学、重游西湖时的感想。他担心西湖的生态环境。浑浊的湖水不再是“钱塘湖排绿油”的景象。苏东坡曾把西湖比作杭州,但不幸的是,西湖已不如从前了。”作者跟随摩托艇到了“宋朝风荷”,但只有稀疏的荷花。听了老船夫的介绍,我突然明白了,“西湖醋鱼”的主要原料草鱼已经吃光了所有的荷花,而作者小时候喜欢吃的莼菜也不能幸免。作者想出了另一种受欢迎的食物,鲈鱼,来自水盾,这是一种稀有的食物。对于“莼菜鲈鱼”的思想,作者不仅倾注了他的思乡之情,也倾注了他的生态之忧。

刘燕生的《谈保护野生动物免受天鹅之死》从周围发生的事情开始,引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天鹅来到北京的玉渊潭公园原本是一种快乐,但很快就被悲伤所取代,因为偷猎者杀死了其中一只天鹅。哀悼了一天一夜后,这对雌天鹅带着无限的伤痛飞走了当看到这一点时,读者的心被感动了,他们可能会想:他们应该做什么?作者接着介绍了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和国内法律规定以及为进一步保护野生动物应采取的行动。

2.2图像揭示有害后果,留下深刻警告

熟悉的典故、朗朗上口的押韵或打油诗、直观而有力的图片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起公众对所涉及问题的关注。科学草图自然具有多种表达方式的特征。灵活运用上述内容可以使表达生动,加深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关于环境主题的科学论文以非常生动的方式揭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并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在蒲玉生的《环境地震》中,作者将环境破坏带来的可怕后果比作一场“大地震”,具体描述了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逐渐减少、噪音不断增加的现状,呼吁人类尽快醒来,保护我们的生命家园。在描述砍伐树木时,本文采用了幽默而发人深省的写作方法:根据东北某省林业资源调查局的报告,一些林业局的国有林区已不复存在。人们把最初的砍伐比喻为“飞虎队”(在铁路两侧伐木),然后是“平原游击队”(在缓坡上伐木),现在是“智胜华山”(在山顶伐木)。在描述这条河的污染状况时,作者写道:在京杭运河的苏南段,数百家工厂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运河。由于早上的河流、中午的红色河流和晚上的蓝色多瑙河的颜色不同,当地人把它描述为“早上的黑龙江、中午的红色河流和晚上的蓝色多瑙河”、“50年代的淘米、60年代的水质恶化、70年代的鱼虾、80年代的污染和90年代的受害者”。

这幅画在刘永科的《红潮》中得到了恰当的运用。本文主要阐述了赤潮和赤潮的成因和危害。这篇文章的梗概非常精彩。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被描绘成一张人脸。它在适当的温度下非常活跃,肆意吞食水中的营养物质,用剑攻击鱼虾,生动地展示了它们对水生资源的危害。通过阅读图片和文本,读者将对文本的内容及其传达的环保理念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理解。

2.3促进科学精神的理性哲学思考

科学草图通常会激发人们的智慧。一些科学小品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以深入、简单的方式进行哲学思考,超越知识本身的桎梏,提升科学精神。

林普天的《保护耕地,说“田”把整篇文章都围绕着“田”这个象形文字展开。例如,如果农民想摆脱贫困并变得富有,“富有”这个词包括田字。"十年游归故里"的"李"一词,作者解释为"有地有土,方得繁衍,方得安居"。表达恐惧的“恐惧”一词也包括一个“场”。土地太少会让人感到害怕。”“思考”意味着在你的心里有一个领域“留下来”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赖以生存的土地,等等。每一种解释都是独特而有趣的,展示了“农田”对农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并警告人们要保护农田,造福子孙后代。

鲁运香的《生态与心态》将“生态”与“心态”结合在一起,独具匠心。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自然地将“心态”之美与“生态”之美联系在一起。没想到,当我闻到“废气”时,我的心情突然变得不舒服。“生态”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然后,作者向读者介绍了“生态学”的特殊知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生态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作者在叙述中采用了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手法,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3.环境题材科技论文的大众化特征

科技论文的文体特征使其读者广泛,可以覆盖大多数公众。基于创作方法的灵活性,科学草图使用特定的创作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特定的群体,例如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形式的作品。同样,因为科学草图的长度很短,并且包含的知识点很少,所以参与创作的人数相对较多,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可以尝试创作。

3.1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环境主题的科学论文

赵明的《如果你种树》与孩子们面对面地谈论了种树的好处:你可以在树下乘凉,听故事。可以制成文具和书籍;可以制成衣服和鞋子;可以帮助制造各种交通工具。这些是儿童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接触到的事情。最后,作者特别强调了植树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对小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是一个环保教育:“我们国家有6亿人。如果每个人都种一棵树,它将被聚集成许多大森林。这些大森林不仅帮助我们解决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问题,而且还能消除沙尘暴、调节降雨和保持水土,这样我们的祖国就不会遭受风灾、旱灾和水灾,肥沃的土地也不会变得贫瘠。到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更好!”

盛如梅的《失落的森林王国之谜》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它描绘了两个非常不同的角色:一个关心森林的老国王和一个无趣的继位国王。老国王有一条特别的法律:“不允许砍树。任何违反法律的人都将被斩首。”即使王子踩了树苗,他也会挨打。老国王因病去世后,新国王忘记了老国王的指示,砍倒了所有的树,建造了高楼,把森林王国变成了一个高楼王国。失落的王国遭受了雨怪、冰雹怪和沙怪的折磨,最终消失在沙漠中。童话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传达森林保护的重要性。

3.2由儿童和青少年创作的关于环境主题的科学论文

2011年《科学24》杂志刊登了2010年浙江省中学生科普作文大赛的部分优秀作品。余姚实验学校的学生毛子睿对“垃圾收集的好处是什么”和“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难得的是,作者还真实地反映了垃圾分类在现实中的困难,呼吁大家首先建立垃圾分类的概念,然后逐步实施。作者根据自己参观世博会的经历,介绍了台北市垃圾的有序利用。

衢州市蔡京中学学生程琦的《排气小姐的自白》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变成了“排气”,并以这种身份视角观察世界。特别是,在表达“尾气”小姐的善良之心和无奈心理时,人们的心里充满了纠结,表现出人类对尾气的不受欢迎的态度非常独特:“我在空中*飞翔。我看到了人类!人类是真正美丽的动物。我忍不住想吻他们。然而,令我惊讶的是,人类用手紧紧捂住鼻子和嘴巴,不时挥舞手臂,似乎要把我赶走。”此外,作者还开发了一个美丽的幻想,回收废气驾驶汽车。无论梦想能否实现,这种意识对能量和环境来说都是宝贵和令人欣慰的。

4.环境题材科技论文的媒体特征

4.1报纸和期刊是长期和连续的媒体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报纸是环境科学论文的主要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发表了许多典型的科学论文。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多的科学论文出现在期刊上。环境保护成立于1973年,发表了许多关于环境大气、水体、噪音和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短文,呼吁公众关注环境保护,避免类似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事件。然而,该杂志更注重知识的传播。有些文章侧重于清楚地解释科学问题,书面表达的文学性稍弱。自1980年以来,关于这些主题的科学论文主要发表在《环境》、《环境保护》、《24小时科学》和《知识就是力量》等期刊上。从人们的阅读习惯来看,仍然有很多人在纸质媒体上阅读,他们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科普作品的推动媒体。

4.2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型高效媒体

以果壳网络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是科学素描的新媒体。网络媒体具有及时更新和广泛覆盖公众的特点,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阅读和学习,更有效地实现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在碎片阅读的“微时代”,科技散文这种短小而相对完整的文体,将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并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宠儿。

5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发展科普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科技知识在网络和生活中普及。只有创作出受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并充分利用适当的沟通渠道,这一目标才能实现。这对科普作品的内容、表达、人群定位和媒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上分析的环境题材科技论文的创作特点为科普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首先,科普作品的创作内容应该立足于宏观背景,从微观出发,选题的出发点是独特的。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的中国。这是生态环境的宏观社会背景。虽然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非常明确,但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和繁重。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科普信息化建设应更加注重科普创作的内容规划和选题。它应该关注国内外时事,从经验教训、日常生活实践和引起读者兴趣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这样,科普创作的内容既能满足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成员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的要求。

其次,科普作品应该以多种灵活的方式表达,注重读者体验,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上述环境题材的科学小品充分利用情感化、形象化、拟人化、讲故事等创作方法,巧妙地融合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有效增强科普作品的吸引力。这也是科学论文受到公众青睐的原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科普作品将更加丰富,在视觉方向上将有更大的突破,创作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第三,科普作品应拓宽创作者的范围,挖掘潜在的优秀创作人才。上述科学小品的群体定位非常有特色,不仅作品的阅读群体广泛,而且公众可以很快上手并成为创作者。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科普信息化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论文风格可以作为一种突破,引导和尝试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大众的创造力也不可忽视。上述浙江省中学生科普作文竞赛的结果表明,“专家在民中”,应不断创造有利于科普创新人才涌现的条件和机会。

最后,科普作品的传播和推送媒体采用O2O互补模式,充分发挥开放共享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工作应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关注互联网连接的特点,准确了解公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科普工作。因此,在媒体的传播和推动方面,一方面要努力做好网络媒体的传播工作,实现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在一段时间内沉淀下来的科普内容的本质通过传统大众媒体得到了深入的反映。

总之,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鼓励和倡导科学小品的创作是缓解原创性和高质量科普作品短缺的途径之一。符合微观时代的科学素描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时代的浪潮中显示出更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