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将建科研信用管理“黑名单”制度
近年来,科技经费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引起了公众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国家研发投资超过万亿元。在这块日益扩大的“蛋糕”中,R&D企业投资约占74%,而纳税人财政科技支出也达到2221.4亿元。如何用好这笔钱,让它在阳光下运行,不仅是科技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尽管科技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创新管理模式的监督和探索,但一些违法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如何找到解决办法,已经成为科技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零容忍”不能保证“零违规”
在许多人眼里,科学技术应该是一块“净土”。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近年来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经费的监管,发现当前科技经费非法使用的问题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科研机构和资金使用者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条例》造成的违规行为。例如,一些单位不按规定进行财政资金单独核算,不办理审批手续,非法转移资金,不认真执行人员奖励政策,资金支出超出预算、标准和范围等。二是因管理疏忽造成的违纪,如违纪、公款吃喝等。也有极少数科技人员采取欺骗手段,使用假票据获取资金,利用假合同转移资金等手段谋取私利,这已经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管理层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今年6月,科技部启动了2013年科研经费巡访。“巡查是衡量资金管理水平的一个尺度,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让人时刻保持警惕。”科技部条件与金融司司长表示:“建立检查制度是为了推进服务,防患于未然,让资金监管更贴近科研人员的实际。一旦证实资金使用中存在故意违规行为,那就一定要付出代价!”
经检查组现场确认,本次检查发现部分单位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仍存在风险。检查组已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整改和记录,并将加强对后期整改的监督和落实。
鉴于大部分问题是由于科研机构和资金使用者对政策法规的误解,或缺乏适当的管理和不规范的会计核算造成的,检查组还举办了一系列关于科技资金管理政策法规的培训班,以解释最新的政策法规。同时,通过论坛、问卷等形式,我们倾听一线研究者的需求。
三个原因使得科技经费难以监管
许多科技界人士反映,当前科技资金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各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没有统一的管理。存在着“*多部门”和“资金多部门”的现象。
许多研究人员反映,目前各科技管理部门发布的金融监管政策不一致,且有不同程度的宽松和严厉,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根据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统计年鉴》,中国科学技术项目资金的大约14%由科学技术部分配,大约7%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分配,大约5%由中国科学院分配。此外,包括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和教育部在内的30多个部委参与了资金分配。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学思表示,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应用渠道很多,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协调。因此,一个项目可以应用多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技资源和资金的分散重复。“科研经费多头管理是我们现有*造成的一种奇怪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要加强科技项目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凝聚目标,发挥财政科研经费的导向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陈学思还表示,科技项目有时集中在少数知名学术专家手中,一些“学霸”甚至形成利益集团,垄断大量项目和资金,在项目评估中“交换礼遇”,导致腐败。
其次,在具体的资金管理过程中,企业责任被弱化。
自2000年国家科技计划全面实施项目管理制度以来,项目已成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单位。项目承担单位被赋予科研和资助的自主权,同时还负责落实法人角色,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然而,由于政策的误读,一些主体承担单位更关注法人的权力,却弱化了法人的责任,导致对主体的服务和监督不足。研究小组正在为彼此而战。资金的使用相当随意。他们在科学编制和合理调整学科预算方面也遇到了一些专业问题。陈学思表示,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赚钱后,监管不到位,管理不细致,服务不专业,导致科研人员资金使用不规范。
曹雪涛表示,应进一步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指导和管理。对于财务行为不规范的企业,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
此外,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科技腐败案件,不仅是因为极少数科技人员不执行法规,恶意违法牟利,而且从侧面反映出制度建设存在问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红光表示,目前*企业人员经费不足。由于该项目无法支付人工费,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中只能“发挥边际作用”,甚至挪用其他资金。对此,他呼吁加强公共机构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然而,根据曹雪涛的分析,研究人员挪用项目资金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也是为了改善研究生的生活条件。“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人才基金的用途,进一步调动年轻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面对外国诱惑时,能够愿意在国内学习和创业。”他说。
科技需要形成科技经费“共管”的合力
许多科技界人士表示,科技经费管理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科研工作者不仅从道德自律方面杜绝违法违纪的思想,而且要营造科研人员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生态和法制环境。
为此,各科技管理部门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信息透明度,明确权责关系,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共管”合力。为此,我们将着重采取一些措施。
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方面,科技部将对非分类项目的立项和预算、项目验收、项目评审专家的参与等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内部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同时,我部将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根据信用等级对项目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信用高的单位应充分发挥内部管理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低信用单位的外部监管,形成“奖优罚劣”机制;信用记录严重不良者和违法违纪者将被列入“黑名单”,并被取消定期或永久申请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鉴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技部将重点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处罚力度。根据具体情况,项目部将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资金拨付、终止项目实施、财务验收不合格、收回拨付资金、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取消项目申请资格等措施。结果将向公众公布。
“在中国科技界引入竞争机制和向国际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各种声音,但我们不能否认主流。”曹雪涛说。
"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作为一个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做到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不断完善。同时,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让科技人员参与管理过程。(原题:为什么科技经费的使用被禁止却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