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儿外科专家张金哲院士:大医至仁
张金哲是中国著名的儿科医生。1920年生于天津,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0年,他在北京大学医院建立了小儿外科专业,成为中国小儿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58年,卫生部为儿科外科医生开设了一年的进修课程。大多数受训者后来成为各地区儿科外科的骨干。60年来,张金泽为10000多名儿童实施了刀术,改进了50多项技术发明,发表了250多篇论文,编辑或参编了40多本书籍,获得了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他发明的“张氏钳、张氏瓣、张氏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得到国际公认。1997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丹尼斯·布朗金质奖”,这被认为是小儿外科的诺贝尔奖。他在2002年赢得了印度的“甘地金牌”。2004年和2006年,他分别被授予香港和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科学院荣誉院士。
■夏圆圆
2000年,张金哲获得了被誉为国际儿科外科诺贝尔奖的“丹尼斯·布朗金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被称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无愧于这一荣誉,不仅因为他在技术上的“三大发明”,不仅因为他开创了中国的小儿外科,还因为他对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父亲”般的善良之心。
张金泽的医德通过他自己的话语和教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和许多患者。
预定的儿科手术
1920年9月25日,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寨上村。1938年,张金哲在成功完成中小学教育后,申请了燕京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入学考试的中文名称是“入学志愿者”。张金哲写了一篇题为“不做好医生比做好医生好”的文章。他以高分被录取,辅仁大学美术系也录取了他。三个月后,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溥心畲给张金哲写了一封信,欢迎张金哲的到来。然而,由于燕京大学是第一个上榜的,张金泽进入了燕京大学,并开始从事医学职业。
1941年,张金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协和医科大学。但是几个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联合医学院关闭了,所有的学生都*进入了当时日本控制的北京大学。张金哲拒绝去日本学校。后来他听说他在日本黑名单上。1942年第二天,他逃到上海,转到上海医学院。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金哲于1945年6月回到北平,在中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实习。
1949年是*成立时新旧交替的一年。1949年也是张金哲选择的一年。他选择留在北京和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虽然他有机会去*是因为他的三哥张金藻去了*,但他不再是以前那个不关心政治的张金泽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只有留下来,他才能实现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愿望。
1950年6月,张金哲终于开始了他的工作,但没有正式指派任何具体的工作。他成了院长的执行秘书。
没过多久,张金泽赶上了那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7月份的预备会议上,张金哲报告了北京大学医院1948年至1950年儿科外科病人的死亡率。当时,儿童手术死亡率为29.6%,而成人手术死亡率仅为4%。同时,会议提出要加强妇幼保健。北京计划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立一个儿科,以培养大批儿科卫生专业人员。当时,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胡传魁教授和儿科医生诸福棠教授也出席了会议。在会上的闲聊中,诸福棠提出“小儿外科应首先在我国儿科建立”。诸福棠向胡传魁寻求儿科医生的支持。胡传魁当面推荐了张金哲。正当张金哲刚刚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并在等待一个固定的专业,诸福棠欣然同意当场。
说起张金哲选择儿科外科专业,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但也有一些情感因素。
1949年8月,张金泽的二女儿张·梅剑出生。当时,一种恶性皮下化脓性传染病在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的产科病房中流行。婴儿大部分在出生后三天就生病了,没有一个能活下来。医院只能关闭两周进行消毒。虽然张金哲的爱人担心孩子可能会染上疾病,他在分娩后第二天就提前出院了,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出院后两天也染上了这种疾病。张金哲知道,如果按常规治疗,孩子肯定会死,于是他大胆地为孩子做了切开引流,使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为当时第一例存活下来的疾病。以前,根据一般外科原则,化脓性感染不能无限制地进行手术,而中医也说切开要等到它成熟了才能进行。这种疾病的细菌被培养为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这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张金泽和林正刚,一位病理学教授,曾讨论过这种疾病,他们都认为皮肤应该尽早开放用于外部引流,以避免皮肤下的传染性液体的*分离和扩散。然而,在咨询了外科专家的领导后,他们都认为,由于推理、证据不足和细菌感染,即使有引流也无法生存。没有人敢对这个非常规手术造成的孩子死亡负责。因此,没有人敢尝试早期切开的想法。现在他的女儿得了这种病,张金哲放下了所有的担心,做了一个手术。有了成功的经验,张金哲就有了基础。之后,第一个患这种疾病的婴儿接受了其他手术,几个连续的病例都成功了。
正是这一经历让他意识到婴儿死亡率高与医生害怕困难和没有人负责学习有关。所以他坚定了自己开始儿科手术的信念。
白手起家
1950年8月1日,北京大学医院儿科外科正式成立。刚到小儿科,张金哲就得到同事们的大力帮助。首先,儿科主任秦振庭在儿科病房为接受儿科手术的儿童留出了五张床,并给了他一份来自美国的《拉德儿科腹部手术》。外科主任还派常驻医生轮流安排儿科手术日和专业门诊时间。就这样,张金哲首先成为了一名儿科外科医生,然后投入到学习儿科外科技术的战斗中。
起初,张金哲要求他不要犯任何错误。每次进行新的手术时,必须检查一本书,看看书上写的是什么,然后必须找到一具相同年龄的尸体,并试几次。在达到熟练水平后,在进入操作阶段之前,估计操作将会成功。对于危险的手术,张金哲一开始拒绝进行,仍然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因为他希望新建的儿科手术将力争在一两年内不会造成手术死亡。起初,只有五名需要手术咨询的儿科患者被转移到易贝医学院的儿科病房。后来,这五张床被充分用来治疗一些外科病人。一个新的专业刚刚成立,死亡率很高。许多老师向张金哲建议要注意风险,所以他当时只专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逐渐形成了当时北京大学医院儿科外科的“八病”理论,即:幽门狭窄、脑膜膨出、疝气、阑尾炎、肠套叠、肛门闭锁、皮下坏疽、直肠息肉,个别病情严重的病例在手术前必须抢救和改善。
一年结束时,儿科手术的总死亡率从30%下降到9%(包括急诊),但仍是当时成人手术死亡率的两倍。第二年下降到5%,儿科手术在北京大学医院的声望和声誉逐渐建立起来。
直到这时,张金哲才开始新的操作。这样,他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疾病,能做越来越多的手术。
在儿科内科特别是护理科的支持与配合下,在儿科骨科医生潘少川的配合下,张金哲开始“一切从外部接受”。如果特殊复杂的急救技术无法解决,将首先进行初步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将邀请专家会诊。该部门迅速积累了危重儿童在抢救技术、麻醉、插管、静脉滴注等方面的经验。一年内,技术和设备基本满足一般突发事件的需要。例如,气管插管当时只被成年人使用。它不能在中国生产或进口。儿童需要各种类型的插管,而且数量不是很大。因此,张金哲到处寻找替代品,从各种导尿管、肛管、金属丝管到玩具塑料管等。它还配备了各种硬度、弯曲度、大小、厚度和一切,从而完善了现代儿童紧急救援技术。这些独特的技术和设备显示了儿科手术的专业性。
凭借两年的成就和声望,张金哲和他的同事开始扩大选择性手术,并积极协助骨科、泌尿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各种外科专科开展儿科手术。当专家来做手术时,他们将是助手,帮助麻醉和术前术后管理。1955年,北京儿童医院建成并开放。儿童医院当然离不开儿科手术,潘少川被转移过去了。由于张金哲还在北京大学医院儿科部管理儿科手术,他只是临时借调到儿童医院,成为儿童医院临床外科的副教授兼小儿外科主任。虽然是借调,但工作一点也不能放松。一方面,应监督北京大学医院的儿科外科,另一方面,应规划新开办的儿童医院的儿科外科。当时,张金哲正忙得不可开交。
新的儿童医院的外科最初是建成的。从门诊病房的包扎和引流到手术室的纱布和无菌措施,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张金泽当时只有35岁。一方面,他必须在事业中成长;另一方面,他必须为儿童医院培训人员。他必须掌握医疗和护理技能。
当时,医院的儿科医生对外科手术一无所知。具体来说,例如,手术室折叠纱布。手术中使用的小块纱布需要用厚纱布折叠。有时它表面看起来是折叠的,但不能使用。此外,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当纱布被剪断时,羊毛很容易脱落,所以当纱布被折叠时,厚的边缘必须被折叠,但是当时的儿科医生并不理解这些原理。这都是张金哲教的。甚至连如何叠衣服都教过。如果衣服没有折叠好,它们会碰到灰尘。如何洗手和如何放置东西是一点一点教出来的。
当时,外科部门甚至没有消毒室。然而,在进行手术时,张金哲亲自做了同样的事情,并做了手术包。然后他开始教医生和护士如何消毒,什么样的东西要消毒,这些都很讲究,所以他在手术室里建了一个消毒室。当它完成时,发现许多东西必须被其他部门使用,所以它被供应给其他部门,并逐渐成为一个小供应室。然而,仅仅提供本科生和其他系是不够的。然后张金哲把小供应室扩大为整个医院的供应室。
此外,手术需要输血。过去,输血是由一方的父母和另一方的孩子进行的,父母抽血输给了孩子。但是这种方法对手术来说太晚了。张金哲心想,你能建立自己的血库吗?起初,外科部门建立了自己的小血库。后来,每个人都觉得太方便了。其他部门有时会从他身上抽血。结果,手术本身的血液不够,所以张金哲在科里扩大了自己的小血库,建立了全血库。
由于他在北京大学医院有一定的儿科手术经验,当他到达儿童医院时,张金哲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手术。也就是说,诊断和治疗不太困难的疾病应首先集中,复杂的操作应在建立信誉后逐步进行。就这样,他们把北京儿童医院的外科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各种专业的儿科手术中心。
爱情中的科普
除了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张金哲还特别注重科普。自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一直从事科普宣传。起初,他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医学的理解,尤其是创伤。从此,张金哲发现了科普的重要性。他始终记得周总理的一句话:“我们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只有交到老百姓手里才是力量。”
他把科学普及列为工作重点之一。他认为医疗卫生知识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医生可以在3到5分钟内向患病儿童的父母解释这种疾病,这是最好的科学普及。如果你经常和生病孩子的父母交谈,印刷材料就是科普书籍。对生病的孩子或父母来说,理解和告诉别人比医生更有效。一个好医生必须钻研如何告诉不同的人有关疾病的知识。病人理解并喜欢听流行科学。教育必须区分对象,即不同文化层次的对象和不同能力层次的人,采取不同层次的方法进行宣传教育。说白了,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来教他们,而科普是最好的教育模式。这很容易说,但很难做。因为著名的专家往往有很多东西,很难找到时间写科普作品,甚至有少数人看不起科普作品。事实上,科普科目的数量远远超过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人有权从专家那里获得知识,专家也有义务传播这种知识。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患者和专家本身,因为专家毕竟不是全面的专家,专家也需要科普。这就是张金哲的想法和所做的。
他以身作则,在报纸和电台上亲自宣传一些儿科常见疾病和儿科手术的知识。后来,他编辑了《儿童常见病问答》和《儿童家庭急救规范》等书籍。在担任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和全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医学科普组织,撰写各种科普文章,组织和促进中青年人参与科普写作。此外,他还参与科普电影、电视广播等方面的科普制作,受到各方好评。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儿童医院还定期出版专门的科普小册子,效果良好。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活跃在科普岗位上的中青年科普作者。一些人还作为主编出版了科普专著和电视电影。1964年至1986年,张金哲担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席。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关于科学普及的专栏,以宣传和普及小儿外科知识。鉴于他多年来对科普工作的贡献,1991年他被国家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杰出贡献科普作家”称号。
除了写科普书籍,他还认为科普教育应该融入他的正常工作。2002年之前,张金哲一直住在医院的宿舍里。他经常在晚上去病房,和父母谈论他孩子的病情。他尽可能深刻地告诉了他们。病人的父母非常喜欢它。在长途汽车上,只要他谈到疾病,他就成了谈话的中心。他认为这也是一种流行科学。他不仅宣传科普,还交了朋友。在他平常离开专科门诊的日子里,一方面,他耐心地回答父母的问题,并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他还专门印制了一些常见疾病的小“笔记”,内容不多但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家长,赢得了无数家长的赞誉。他的想法是让父母更多地了解医学知识,而父母医学知识的普及必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这就是科普的力量。
仁慈
2000年,张金哲获得“丹尼斯·布朗金质奖章”,被誉为国际儿科外科诺贝尔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被称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张金哲无愧于这一荣誉,不仅因为他在技术上的“三大发明”,不仅因为他开创了中国的小儿外科,还因为他对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父亲”般的善良之心。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这个国家当时并不富裕。有些孩子需要反复手术来治疗疾病,尤其是胃肠道和肛门手术。一些家长多次来医院。第一次手术后,他们需要做第二阶段。泌尿和肛门手术相对来说比较脏,容易感染,所以在医院做几次手术要花很多钱。有时候父母真的负担不起。为此,张金哲在外科办公室设立了一个基金。如果这笔钱不足以支付孩子的治疗费用,他会从基金中拿走这笔钱,而基金就是他的捐献收入。
从技术角度来看,张金哲正在不断改进手术方式,以减轻孩子的一些痛苦。他不仅亲自动手,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确保其实施。张金哲的学生兼同事何成如回忆道:“我是系里的一名秘书。张主任让我建立一个医疗不满意登记表,目的是提高技术和治愈率。通过这个系统,人们可以经常被提醒和加强。”
就医疗风格和态度而言,张金哲更是无懈可击。现在他已经90多岁了,仍然坚持要去诊所。此外,当病人到来时,他会站起来迎接他们。每次他看到一个,他都要求自己同时向病人传授知识。例如,当孩子去看疝气时,他会向父母解释疝气是如何得来的,疝气对孩子有什么不良影响,以及在这个阶段什么治疗最适合孩子。最后,他还问他的父母,“你明白吗?”家长们都在说,“你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看到这样的病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张金泽的医德通过他自己的话语和教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和许多患者。
有一个女孩是一个乡村教师的女儿,她的家庭非常贫困。她生来就有“一个肛门”,先天畸形。她先去石家庄寻求治疗,但当地*不能。她被介绍给张金哲。这个女孩从出生前不久到5岁,张金哲给她做了几次手术,首先解决了她的排便问题。1987年,一位美国医生来看过她,并为她做了另一次手术,手术持续了十多个小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金哲给她动了几次手术。每次住院费用由张金哲支付。现在,她不仅可以过正常的生活,还可以结婚生子。在给张金哲的信中,她写道:“张爷爷,我生来就有先天性畸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也给了我新的生命。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报答你的好意。我只需要努力工作,教育我的后代,让他们永远善待他人。”
仍然有很多这样的病人。张金哲无法一一记住他们,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张金哲更多的是通过电话或短信问候,体验到别人收获后的精神满足和内心温暖。
(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1)张金哲获得2000年丹尼斯·布朗金奖
(2)张金哲指导学生讨论案例
(3)张金哲为孩子检查
扩展阅读
丹尼斯·布朗金质奖章摘录
丹尼斯·布朗爵士在英国的成就是改变了“儿童外科疾病由成年外科医生操作”的传统。1968年,英国皇家医学协会以他的名义设立了丹尼斯·布朗金质奖章(丹尼斯·布朗金质奖章),这成为世界儿科外科的最高荣誉,并每年授予一名国际名人。张金泽是我国第一个获奖的人。
以下是张金哲在2000年荣获金质奖章时的获奖感言:
在“*”的动荡时期,张金哲教授和其他同事被派往郊区和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张金哲教授是一名医院警卫,负责清洁厕所和扫地。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他在1980年回到了原来的专业。在这个领域,他致力于促进和实践儿科手术。他出版了40多本书和250多篇科学论文。他感兴趣的领域包括肠套叠、肛门直肠畸形和囊性重复畸形的非手术治疗。他还设计了许多疾病的替代品和更便宜的技术治疗。1980年,他在中国组织了第一届小儿外科大会。他还在1991年组织了亚洲小儿外科会议,并在1999年组织了太平洋协会小儿外科会议。
张金哲教授培训了中国大多数儿科医生。没有他,儿科手术在中国将会大不相同。张金哲教授被认为是中国儿科外科的带头人。他获得过许多奖项、奖章和奖项,包括著名的印度儿科外科医生协会的甘地金奖和英国儿科外科医生协会的丹尼斯·布朗金奖。
90岁的张金哲教授仍然活跃在儿科外科的第一线,不仅在北京儿童医院,而且在他出生的天津儿童医院。尽管取得了许多成就,他仍然是一个非常温和、礼貌和谦虚的儿科医生。他和他的妻子对所有的客人都非常友好和慷慨。对于这位先生,他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是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中国科学报》(第10版,2014年8月15日)
上一篇:风湿病应如何治疗?
下一篇:癔症一般情况下多久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