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最新研究:与恐龙食性差异或助鸟类躲过大灭绝
北京,4月25日(新华社)——在6500万年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中,陨石撞击地球,频繁的火山活动导致地球全年保持黑暗。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植食性和食肉恐龙灭绝。
为什么恐龙的后代鸟类在食物链崩溃引发的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这一长期存在的古生物学进化之谜最近被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所解开——与恐龙的饮食差异可能是鸟类免于灭绝的关键。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恒团队与*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共同探讨了与鸟类最接近的非鸟类恐龙牙齿进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鸟类和恐龙的饮食习惯的差异可能是避免6500万年前大灾难的关键。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介绍,*恒研究小组对小型非鸟类恐龙——包括齿齿龙、腕龙、小盗龙和古代鸟类——包括现代鸟类、反鸟类、候鸟、热河鸟等——的牙齿显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研究。通过同步辐射的高分辨率穿透x光显微镜。研究发现,尽管早期的古鸟保留了简单的釉质层,但釉质和牙质之间的多孔牙质层已经消失,而多孔牙质层被认为是在食肉恐龙的牙齿中形成的,以避免在捕食过程中牙齿断裂。不仅在古代鸟类中,这项研究中研究的小盗龙标本的牙质层也消失了。
研究小组认为,上述发现意味着鸟类和一些有相似亲缘关系的恐龙不再需要特殊的机械保护结构来保护它们的牙齿,这间接证明了它们与食肉恐龙在进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咬合力和捕食习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避免与食肉恐龙争夺食物生态位,它们的适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度过了大规模灭绝事件的最困难时期。
研究小组指出,与古代鸟类的一般食草动物或杂食动物的进化趋势相比,尽管少数非鸟类恐龙,如小盗龙,也经历了趋同进化,但仍难以避免灭绝的危机。
据了解,这份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关于恐龙进化为鸟类的重要研究论文已由国际学术期刊《兽医学进化生物学》在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