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曹操为何至死都不敢称帝呢?

科普小知识2021-08-27 16:35:43
...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出身卑微,但志向远大。他以卓越的战术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混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了于迅和程昱的建议,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许昌迎接了汉献帝,并开始了“用皇帝做诸侯”的历史,把这个15岁的皇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使他的命令变得合理。依靠国王的王牌,曹操在政治上有绝对优势。从此,他打败了袁绍、平吕布,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正式拜了宰相,封了王维,取得了某种霸权,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个代表大恶的人物,影响深远。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徐绍则用“天下贤臣,乱世奸臣”的说法更为客观。曹操的一生充满了武力和剑。经过多次战争,曹操终于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曹操此时离王座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易地废除小皇帝,并取代他。但是为什么曹操在25年内,也就是从196年到他死的220年,没有跨过这一步呢?这大概有三个原因。

首先,曹操不想被指责为叛徒。东汉末年,汉朝衰落,天下大乱。然而,法庭秩序和伦理仍然存在于形式之中。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仁义仍然是当时的价值观。贺金和董卓控制朝政后,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有着不同于其他军阀的才华和广阔的视野,但仍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的权力斗争和对外战争中,曹操总是以朝廷的名义,以皇帝的名义兴师问罪,这样他就可以站在正义的一边,获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试图平定董卓和吕布的*是朝廷的王牌。如果曹操打败汉献帝,登上皇帝的宝座,他与董卓和吕布有什么区别?董卓和吕布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人。他们是每个人欲望和惩罚的目标。曹操的智慧和策略远远超过这两个人。当然,他不想被谴责为罪人。

虽然曹操竭力声称自己是奉天的儿子,但众所周知,皇帝的权力是提高了。孙权和刘备早就骂他是“汉贼”,但曹操不怕这样的骂,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群臣团结。互相责骂和攻击是正常的。曹操还以汉奸和汉奸的名义指控他们。他所担心的是留下一个历史的耻辱,这是难以争辩的,并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曹操一直保持着宰相的地位,不敢僭取皇帝的头衔。《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朝已亡。不同的世代已经形成。自古以来,*就能消除人民的伤害,并把它归还给人民。殿下已经在军队服役30多年了。他为李殊立下了功勋。他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人。他应该服从人民。他为什么要怀疑呢?”王越:“如果你有一个*,你也是一个*。”如果命运掌握在我手中,我将成为周文王。”由此可见,曹操为自己定下了很高的标准。他想成为像周文王一样的圣人,成为永恒赞美的对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古老而又流行的圣人称号要比声名狼藉的皇帝称号好得多。

曹操又在《蜀凌志》中说:“齐欢、金文,虽名副其实,仍能以大军为石舟效力。”也就是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作为“春秋五国”的霸主,在称王称霸之后,仍然以尊重周朝而闻名。言下之意是,如果两个王朝中的一个取代了周朝,这将不会是结果,曹操也试图澄清,虽然他很强大,他没有第二个想法。他不想篡夺汉朝的“奸雄”,但他是一个“能干的大臣”,全心全意地帮助年轻的君主。这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他不想背负千古罪人的历史耻辱,而是想成为千古圣人。

其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操在死前不具备成为皇帝的条件。虽然曹操当时已经取得了对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权力仍然仅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仍然在东南和西南虎视眈眈。这个国家尚未统一,世界也不太平。如果曹操胆敢违抗天下,贸然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刘备和孙权将抓住这个机会,带领世界英雄们讨伐他。这样,他“用皇帝来做统治者”的政治优势将不复存在,他将陷入政治和道德的被动,甚至引发新一轮军阀混战。虽然曹操在这个时候兵多势众,他作为一个卖国贼与天下英雄作战,但他没有必胜的把握。相反,他可能会恢复他的良好状态。这显然是反对曹操,所以他非常谨慎,宣布自己的皇帝。

然而,曹操的许多下属说服他成为皇帝,孙权也敦促曹操废除汉,建立魏,但曹操的态度完全相反。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曹操为皇帝。曹操立刻识破了孙权的诡计,笑着说:“我要靠火活着!”也就是说,一旦他称帝,他注定会陷入困境。曹操的见识非同寻常。曹操清楚地知道,只要他牢牢地靠在汉献帝的大树上,就没有人能对他做任何事,没有人能碰他,否则他就会自杀。曹操封龚伟、王维之后,内部的反对和外部的敌对*都没有取得好的结果,这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曹操坚持实用主义,不重视虚名。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想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然而,他出生在乱世,他的*松懈,他的才能无法发挥。因此,他走上了军阀战争的道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统一世界,给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标,任何方法都可以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选择是他非常聪明的方法,这使他在军阀混战中占有很大优势。他的实用主义也表现在用人上。他雇用人的原则是只凭能力行事,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这就是为什么荀攸和其他人在他的权力下被招募,并帮助他奠定了坚实的成功基础。

这种注重现实而不做虚假陈述的风格,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定北方后,曹操逐渐剥夺了汉献帝的权力,直到汉献帝成为他的傀儡和发号施令的支柱。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于迅之死为代价,得到了龚伟和Xi的封号,并把整个国家并入九州。最大的冀州在他的管辖之下,魏军也是最大的县。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强迫狄咸建立一个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标准。他戴着一顶头上挂着十二根玉线的帽子,骑着一辆特制的金银马车,还牵了六匹马。此时,曹操不仅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而且还拥有了天子的装束和礼仪。这时,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人都力劝曹操做皇帝。然而,曹操却无动于衷,坚持不做皇帝。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曹操说,这只是一个名字的问题。皇帝的诏令是由他决定的,官员的任命是由他决定的,*的政策是由他决定的。他以首相的名义做皇帝的工作。曹操成了事实上的皇帝。为什么要为“皇帝”这个头衔费心?汉献帝刘勰有“皇帝”的称号,但有什么用?曹操在《蜀国凌志》中说,“做为宰相,人和大臣都是极其昂贵的,他们的期望已经过去了。”这意味着首相已经非常荣幸和满意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很满意,并且已经享受了皇帝的各种待遇。没有必要公开登上王位,宣布自己为皇帝,这反而会让刘备和孙权抓住把柄,陷入被动。这真的没有必要!如果皇帝的名字是绝对必要的,就让他的儿子去做吧。操曰:“若天命在我,我便是周文王!”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曹操确实准备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

总之,曹操非常巧妙地处理了是否称帝的问题。他以宰相的名义做了皇帝应该做的事,正式维护了儒家伦理,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愿望,这不仅使刘备和孙权无法掌握朝政,也为他的儿子将来称帝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