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设计大师”胡可一:新时代更需开发新船型
胡是航运业为数不多的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总工程师之一。他接过“江南造船”的接力棒长达100年,持续了20年,打破了总工程师通常的10年任期。
这个有150年历史的造船厂是他的“社会大学”。自1982年进厂以来,他不仅带领研发团队创造了中国造船业历史上的几项创举,还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船舶走出国门,使中国船舶在高科技复杂船型等领域的实力享誉世界。在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命令和成就背后,他在夜校自学英语。作为“船舶设计大师”,他耐心细致地“帮助和指导”,他和他的团队日夜努力打破外国技术的垄断。
今年5月,57岁的胡正式辞去总工程师一职。新上任的科委主任更加注重把握技术方向,培养年轻的团队,使这个百年老船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江南岁月》:
手绘“如果一个人像一个人”
胡的办公室里除了办公用品、船模、设计图和各种荣誉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物品。看着窗外不远处码头繁忙的工作现场,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胡告诉记者,绘制准确的设计图纸是建造一艘巨轮的第一步。他回忆起30多年前的“江南岁月”。
1982年,胡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来到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当时没有绘图的CAD软件,只能用铅笔、三角尺、平行尺、曲线板甚至算盘等工具在画板上手工绘制。当时,带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的计算器是奢侈品,但电池只能使用两三个小时,而且经常要被拖走
画画很累人,但擅长技巧的胡却发现了许多窍门。面对一幅1.2米×0.8米的画,他经常在桌子上画画并上下移动。“有时,如果我们够不着,我们可以把画翻过来,例如,阿拉伯数字是倒着写的,船体结构是倒着画的,所以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完成画,这样比较省力。”
后来,工厂有了一台IBM3031电脑。胡对印象很深。“这个柜子有几个书架那么大。工作人员必须用穿孔纸带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并进行校对。计算过程只包括指令,结果无法立即显示。”他苦笑着说,虽然当时的电脑是装在空调房里的,但在计算的时候对温度还是很敏感的,有必要打开柜子后面的几个风扇互相吹风。一旦你忘记打开风扇,计算结果可能会不准确。
这些鲜为人知的经历,现在被胡克回忆起来,在沉积后是甜蜜的。他感慨地说:“过去我们讲‘人如其人’,在一幅美丽而精确的画背后,一定有一个自我要求很高、工作认真而又严格的人。”
独立研究:
打破日韩技术*
即使硬件和软件条件有限,成立于1865年的江南造船厂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建造了一批中国第一艘船,包括中国第一艘万吨级的东风船,该船是在全国范围内独立设计、建造和生产设备的。胡亲自设计和参与的项目也创造了许多“第一”。
1984年底,江南造船公司签署了*最大的散货船(*型)的订单,*型散货船的载重量是全国最大的。当时,我国在这种船型上还存在许多技术差距,缺乏船体结构设计、舾装、企业内部标准等。胡担任结构总监,与团队消化吸收日本一些舾装标准后,移交国内配套工厂实现国产化。但是,由于旧船厂位于上海市中心,地理位置有限,泊位长度不够,胡透露,“该船下水时没有船头,直到船体进入水下码头才与船头连接”。
1987年,65,000吨的Panamax按承诺交付。参与了从设计到建造完成的全过程的胡说,这种船型的建造为我国造船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受建设设施和黄浦江大桥净空的限制,胡也在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设施设计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复杂船型。从1989年中国第一艘全压力液化气船,到1993 ~ 1995年,半压力液化气船、船厂相继成功解决了关键问题。胡将目光转向了,但在当时的中国,“其技术、设计和施工都有许多困难”。
“当时,只有日本和韩国能够建造这种类型的船只,并对中国实施技术*。我们必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1997年,胡克开始领导研究小组。受其起重能力的限制,1000多吨完全冷却的液化气罐被分成几个部分。2003年,当江南造船开始实施长兴岛整体搬迁计划时,胡坚持以船型为主攻方向。虽然订单还没有收到,但团队没有放弃。
2007年,在长兴岛造船设施基本确定后,胡重新启动了该项目的研发。当时,这艘船的性能已经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胡和他的团队紧跟最新潮流,开发了新一代船型。他们在2012年左右赢得了8份VLGC造船厂订单,这在中国尚属首例。“突破这种船型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目前,就这种船型而言,我们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没有国内竞争对手。”胡克自信地说。2008年,他还获得了第一个“船舶设计大师”称号。
试验风险:
晚上,我们出去修理螺旋桨。
作为“一把手”的总工程师,胡有时会在船舶竣工交付前参加试航。
2000年,胡克收到一份紧急通知。一艘领航船的反馈发现航行中船内有噪音。当天晚上8点左右,厂长派了一辆车直接把他送到黄浦江口,然后登上拖船,驶出长江。“船在公海上,拖船用了大约六七个小时才到达船上(拖船不可能进入航行区)。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拖船摇晃得很厉害,桌子上的所有东西都被打翻在地。如果舱门没有关闭,海水将立即流回船舱。”
到达目的地后,拖船前倾,船放下舷梯。拖船甲板和舷梯相距两米。个子不高的胡克在登船前跳上了舷梯。“我们到达时已经是午夜了。我们立即下到机舱后部,现场听声音。经过与船级社专家多次沟通,我们判断噪音来自螺旋桨。后来,我们发现螺旋桨制造过程中有一个错误。”胡在船上呆了两三天,然后把检查结果带回船厂进行分析,并修正了螺旋桨的边缘形状参数,从而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一事件也促使造船厂专门为外部检查员制定检查规则,以便与制造商一起“现场”检查螺旋桨。
胡解释说:“船是单一产品,不是大规模生产。它更容易出现无法立即判断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去现场调查和调查。”他还说,造船厂最大的特点是它能从一个实例中得出推论,从另一个实例中得出推论。“我们派到现场检查的工程师要求比平时高。只有对每个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类似的问题才能不再发生。”
这位37岁的年轻“总工程师”:
造船厂深耕37年
1999年,年仅37岁的胡成为江南造船的总工程师,在整个行业中被视为“年轻人”。
年轻时,他经常去外滩,趴在外墙上看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到达江南造船厂后,胡觉得这是他理想的工作。许多同期毕业的年轻人选择了出国或转行,他带着学习技术的心态在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造船厂呆了37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业开始走向世界。造船厂还建造了许多出口船只,这些船只越来越需要与外国船东和设备供应商打交道。胡表示,国内造船厂一开始甚至没有标准的合同文本,与船东的对话是“哑巴英语”。然而,被要求的翻译人员并不了解这项技术,通信效率大大降低。
为了赶上时代的发展,胡从没出过国,也没出过国,进工厂也不敢说英语,下班后骑自行车去市中心,上夜校,一直到89点才赶上英语。
他还在工作中创造学习机会,看外国人写传真和句子,用英语接待船主、监督代表和船级社验船师。在采访中,胡克脱口说出了关于船舶设计的国际通用声明。“我一直认为造船厂是一所有很多学习机会的社会大学。即使有些人离开了造船厂,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也优于同行业的人。”
多年来,他也一直在引进新人,并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工作“帮助和指导”他们。他透露,江南造船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共有8个实验室进行各种理论研究。现在,作为科委的主任,他更注重引导年轻人开发新的船模,“竞争越来越激烈,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造船厂必须依靠发展新的船型,否则它将不得不依靠旧的资本,没有活力。”
担任轮机长20年的胡仍在中国航运业的前沿挣扎。
——原标题:“船舶设计大师”胡:新时代需要发展新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