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我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结束 探查到太平洋稀土

科普小知识2022-01-04 08:22:00
...

我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结束 探查到太平洋稀土

163天后,航程为20,000海里。11月6日,中国科研船“海洋6号”将中国6000米无人驾驶无缆潜水器“乾隆1号”搭载至广州珠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标志着中国第29次海洋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次海洋航段调查圆满结束。

资源、环境和生物调查将在4次飞行中进行。

今年5月28日,“海洋六号”从广州启航,在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矿区、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CC区)、西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矿区、蔡威海山和中太平洋盆地四个区域开展资源、环境和生物调查,包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第一研究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13个科研单位的95名考察队员。这也是“海洋6号”进行的最多的海洋科学人员轮换。

第二、三次飞行的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说,第29次中国大洋考察分为三次飞行。此外,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飞行之间增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稀土资源特别调查科。“海阳6号”在不同区块完成了蔡威海山矿区资源及局部区域的详细勘探、CC区多金属结核的详细勘探、新资源调查和6000米无人无缆潜水器“乾隆1号”的应用试验。与此同时,环境和生物调查在不同的调查地区同时进行,特别是在CC地区,在那里进行了大规模和多种手段的综合环境调查。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也在深海勘探新的稀土资源。科学研究小组通过各种手段系统地探索了太平洋稀土和其他新资源的潜力,进一步核实了它们的分布情况。

2013年7月19日,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提交的勘探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矿区的申请。此次考察中,考察组首次在西太平洋中国地壳勘探矿区进行了多手段详细勘探,为地壳资源评价和进一步的工程勘探部署研究提供了详细信息,并成功实施了长期环境观测。

与此同时,“海洋6号”继续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环境调查,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勘探合同”,并首次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拟定的特别环境关切领域开展多手段、多学科的环境调查。在CC区进行了广泛的环境调查。开展了多学科环境调查,重点是环境基线研究,如水化学、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叶绿素,以进一步补充和改善合同区的环境基线数据。

“乾隆一号”成功完成海上试航

在这次航行中,科研人员对中国自主开发的6000米声学深拖系统和乾隆一号进行了试验应用和海上试验。其中,声波测深探测系统首次成功应用于富钴结壳矿区资源调查,同时获得了水深、侧扫和浅剖面三个声波探测数据。“乾隆一号”在中国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5000多米处进行了测试,成功潜水7次,在水下工作近30小时,获得了测深侧视扫描、浅层剖面、水文等多项数据。这两套深水勘探设备的成功试验和应用已成为中国深水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这次科学考察中,“海洋六号”还成功开展了“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活动。通过卫星连接,广州近百名中学生接受了海洋科学知识的实时教学,为普及海洋知识做出了新的尝试。

记者了解到,“海阳6号”船是我国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调查船。它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配置比较完善的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船。(原标题:“海洋6号”想要海洋中的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