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世襄为保全藏品 主动请求“抄家”

科普小知识2022-01-25 07:48:31
...

大收藏家王于2009年底去世,享年95岁。“王收藏”现已成为拍卖市场的一个品牌。王生前有多少藏书?为什么他的收藏在*中幸存了下来?日前,上海出版的第一版《王文物收藏集散地记》部分解答了这个谜团。

据容考证,王的藏书保存于“*”时期,这与他主动“要求”工作单位接管财产有很大关系。

幸运的是,它是由文博“保管”的。

1966年“*”开始后,王的好朋友陈、启功、石树清先后遭到红卫兵的突袭。这使王认为,与其被动地等待突袭,不如主动交出自己的个人收藏,这被视为“自我革命”。因此,他要求他的工作单位——文物博物馆研究所进行“财产收购”。正是这场“自我革命”无意中拯救了王老的收藏。1966年9月2日,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王的住所方家园,并“没收”了大量文物和财物。荣说,根据他收藏的有关登记资料,王家的古董2567件,字画1242件,书籍8156本。1967年,王所在的街道又组织了一次找房子运动。这次缴获的物品主要是金银、软材和日用品,文物早就由文博“保管”了。

从1973年夏天开始,王结束了他四年的干校生涯回到北京,并开始收回复制的文物。当时,他没有保留清单,所以他不得不凭记忆写下复制文物的目录,并坚持不懈地写信给有关部门。荣洪钧说:“恢复持续了十多年。直到1986年,大部分文物、书籍和手稿才被找到。这些文物归还给了王

查看目录见证“找房子”

2004年,荣在北京潘家园意外获得了一批与王有关的信件,包括1966年王一家被查抄时没收的所有物品目录。这批被没收的目录总共有300多页,每一册都有详细的记录荣说,王去世后,他开始根据这份目录撰写《王文物聚散录》一书,每一份户口本都包括在内。

1976年,王用毛笔给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三十多年来,我积累了一些书籍和实物。当时收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至于书籍和实物,只要用光了,就应该捐给国家……”王以此为由收回文物。在接下来的30年里,王写了30多本书,其中相当一部分以自己的藏书为研究对象。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明式家具珍品》和《明式家具研究》。

王收藏的数十件明清家具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现在都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当时,王老的生活条件很差。他想卖掉家具来改善生活条件。那时,北京的一些博物馆对家具不感兴趣。就在这时,上海博物馆刚刚建成。王的老朋友、香港实业家庄桂伦想给他父亲买些家具捐给。最后,庄桂伦用市场价值的1/10,即100万美元,买下了79件家具,捐给了上海博物馆荣洪钧说:

目前收藏的王收藏在拍卖市场上比较分散,多年来一直是拍卖市场的热点,很多收藏在几年内价格上涨了10倍左右。例如,嘉德在2003年拍卖的王收藏的21个铜炉,当年成交价为1100万元,其中20个铜炉在最近的拍卖中成交价为9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