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

科普小知识2022-01-30 08:07:05
...

记者刘秀兵

“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大投入,设立新的专项资金,用于大型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免费开放。2006年,**投入7.6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专项补助,2010年达到47.3亿元,是2006年的6.18倍。各级*投入文物保护的资金也在增加。2006年,全国文物支出为37.6亿元,2007年为48.2亿元,2008年为70.3亿元,2009年达到97.9亿元,平均增长37%,2008年增长45%。*和地方共享的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机制已经形成。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继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一五”以来,文物行业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抢救优先、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通过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文物法制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近年来,文物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框架初步形成,文物犯罪不断受到打击。2006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立法。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9年,文化部颁布了《文物鉴定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特殊类型的文物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十一五”期间,国家颁布了30多项文物保护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文物的法律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丹吉祥说。2009年,在**严格控制设立的背景下,中国编办批准增设国家文物局监督司,进一步加强了对非法文物检查员的调查和处罚。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部等10个部门参与的“全国文物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启动。2009年底,*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全国9个重点省、自治区的重点地区联合开展了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共侦破文物案件541起,其中15起由*部监管。击毙71个犯罪团伙,逮捕787名犯罪嫌疑人;共回收文物(套)2366件,其中一类文物14件,二类文物156件,三类文物375件。

自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以来,各级文物部门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不断拓宽宣传思路,各项宣传活动卓有成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得到了各级*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杭州和苏州的“文化遗产日”主办城市活动、“南海一号”沉船打捞以及曹操墓的考古发现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热爱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潮已经形成。”丹吉祥说。

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了第六批108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历史文化名城和32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7年初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迄今已完成全国2857个县级基层单位的实地文物调查。沿海文物调查进展顺利。已发现200多个水下文物遗址和70多个沉船遗址。长城资源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布了明长城测绘数据。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选和评估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加强了我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丹吉祥说。他说,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基础建设合作的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十一五”期间三峡工程淹没区和搬迁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1087项内容的验收。南水北调工程第一批和第二批文物保护控制工程顺利实施,完成考古发掘面积100多万平方米。长江三峡白鹤梁水下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全面完成。“南海一号”沉船、“华光礁一号”和“南澳一号”沉船水下考古整体打捞工程已经成功实施。紫禁城和山海关长城的修复已经成功完成并对外开放。*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维修工程已经全部竣工。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千手观音像维护工程等文物保护工程取得重大成就。首批15个涉台文物保护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四川汶川地震后的259个文物抢救保护项目中,已开工245个,已竣工或即将竣工165个,投资14亿多元。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圆满完成。受青海玉树地震影响的文物抢救、保护和修复计划已经完成,**自治区文物保护工程已经正式启动。云南姚安地震后,文物保护工程主体已基本修复,地基加固正在进行中。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和遗产保护理念的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领域进一步扩大,从单一遗产到文化或自然的双重遗产,从线性遗产到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国防遗产和其他工业遗产,再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日益更新,整体保护正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理念。”单继祥告诉记者,第一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第一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已经确认并公布。以Xi安、洛阳、长城、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为核心的大型遗址保护格局已经初步确立。100个大型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和一批重要的大型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完成,保护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和Xi大明宫的保护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单继祥表示,十一五以来,安阳殷墟、开平碉楼村、福建土楼、山西五台山、河南登封天地等历史建筑中的五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0年底,中国拥有28处世界文化遗产和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的混合遗产。丝绸之路沿线世界遗产跨境联合申报有序推进。大运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外桃源、丝绸之路、哈尼梯田、牛河梁遗址等项目申报工作有序推进。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020家博物馆。“遗产博物馆、贸易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其他特殊博物馆正在迅速发展。国有博物馆是主体,私人博物馆是补充。基本形成了门类和主题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单继祥表示,自2008年国有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始免费开放以来,人们已经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中受益。截至2010年底,全国免费国有博物馆和纪念馆总数达到1743个,约占文物部门集中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的77%。从2008年到2009年,接收了8.2亿人。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公约的框架内,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在促进文物返还方面的国际合作。2008年1月,在海外遗失了14年的朝鲜石刻佛像从日本美秀博物馆运回中国。2008年4月,丹麦*将156件遗失在丹麦的中国文物归还给中国。“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表明了我国*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和追回非法丢失的文物的坚定决心。有效打击了盗窃、抢劫、走私中国文物的犯罪活动。他们为恢复国际文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广大人民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丹吉祥说。

中国先后与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委内瑞拉、美国、土耳其、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和埃及等12个国家签署了防止文化财产盗窃、抢劫和非法出入境的双边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开展了外国援助项目,如保护和维护柬埔寨的吴哥窟,保护和维护蒙古的博格达汗宫,以及与肯尼亚在考古研究方面的合作。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第二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东亚文物与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国际城市文化研讨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相继在中国召开,形成了《绍兴共识》、《北京文件》、《北京城市文化宣言》、《上海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文件,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将中国遗产保护理念推向世界。”丹吉祥说。

五年来,一批重大文物保护科技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华文明探索工程”、“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探索”等重大科技项目成功实施。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建立了17个重点科研基地,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已经组织了400多场进出中国的文物展览。特别是在中意文化年、中俄民族年等重大外事活动中,文物展览作为“外交使节”和“民族名片”,与国家外交大局紧密相联,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帮助各国人民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进程,了解中国文化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 真正感受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与和平崛起的形象,对未来充满信心。” 丹吉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