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孔祥斌: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生态极限

科普小知识2021-12-22 11:55:12
...

孔祥斌: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生态极限

2013年4月2日下午,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石场沟村村民正在奋力从干涸的河道中取水。钟敏摄影

孔祥斌: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生态极限

孔祥斌

尽管地处中国主要粮食产区河北平原,但马志民9亩农田几乎不能收获粮食。

“我以前尝试过种植小麦和玉米,但它们都很穷。现在我只能种植抗旱耐盐的棉花。”这位住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安陵镇刘家村的妇女说。早在她20多年前结婚时,这片历史上的沃土就已经严重缺水,耕地质量也严重下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管理教授孔祥斌认为,刘家村只是“中国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缩影。在今年年初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的一篇文章中,他忧心忡忡地说:“中国适合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枯竭,耕地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生态极限。”

华北干旱缺水,但它肩负着粮食生产的重任。南方水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这片土地已经不存在了!”50岁的马志民在电话中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她听到村里的老人说,这片土地过去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可以用附近的河水灌溉。这是一片好的“灌溉地”。

不久前,孔祥斌带领学生们来到了以前的“风水宝地”。他看到的是一个场景:田野里的土壤闪闪发光,附近的河道已经干涸多年,地下水井越来越深,还有许多枯井。

在过去的10年里,这位教授经常去实地考察土地。他带来了全球定位系统、侧切刀、取土钻和其他工具,有时还从农民那里借了铲子甚至手推车来运输收集的土壤。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泥浆”被小心地保存在孔祥斌的办公室里。在一排排装在盒子和密封玻璃瓶中的土壤样本中,一些样本根据土壤层被小心地研磨成块状,并从表层到深层被包含在网格中,形成清晰的土壤轮廓。

从挪威的黑色湖沼土、瑞典的深棕色灰土,到中国西南部的龙胜梯田的红棕色粘土,两排白色的木架子看起来像一个小粘土博物馆:凉爽的苔原和明亮美丽的桂林山水,空间距离和地理差异都集中在这些不显眼的泥里。

“中国这么大,土壤类型非常丰富:黑土比较好;石灰土,即落基山脉上的石灰土,绝对不适合耕种。而这黑钙土,为什么会有一层钙土,因为碳酸钙含量很高,”他打开电脑,一张一张地指着幻灯片。

然而,今天的鱼米之乡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据孔祥斌介绍,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心和质量中心开始北移,到20世纪80年代,它们已经迁到黄淮海平原,现在东北大米占据了各大超市的货架。

在他看来,这种现象导致了中国耕地的扭曲和错位——北方干旱缺水,但却逐渐担负起粮食生产的重任,南方水资源充足,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两组数据证实了孔祥斌的观点。首先,黄淮海平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产粮区,全国近60%至80%的小麦和35%至40%的玉米都产自该地区,其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1/6。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去年表示,自2000年以来,城市用地在过去13年中增加了4178万亩,其中大部分是优质耕地。

对此,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支部书记傅启平深受感动。在浙江、江苏和福建的农村研究中,他看到了新建的乡镇企业和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这些都对应着一些废弃和污染的农田。

与粮食生产中心北移相对应的是水危机。“北方气候干燥,需要依靠灌溉系统。为了实现一年两熟,很容易造成地下水的过度利用。”孔祥斌说。根据他在华北平原的抽样调查,地下水开发最严重的地方已经达到地下400米,形成一个又一个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速度正在加快。

钢筋混凝土城市掩埋了周围的优质耕地。

对马志民来说,选择种植棉花是一个无助的举动。当土地因缺水和盐碱化而变得更加贫瘠时,“看着土地失败”的感觉让马志民非常痛苦。她一时不愿意,想再打一场。她花钱打浅井灌溉,发现所有的水都是咸的。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一年种植棉花的收入与在城市工作几个月的村民的收入差不多,但困难程度更大。收获棉花的过程特别困难,除了工作日的不间断和细致的照料。每年的这个时候,她的手指蘸着露水采摘棉花时发痒。当“秋虎”最猖獗的时候,灼热的太阳穿透了衣服的屏障,使人们的皮肤刺痛。

要不是她的年龄,她也愿意放弃那9亩地。“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留下来继续务农的人都超过了45岁。”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向《中国青年报》展示了1980年至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地图。代表耕地面积减少的红色标志密集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代表耕地面积增加的绿色标志集中在东北部甚至西北边境地区。

现在,经过农民多年的占用与补偿和自我发展的平衡,适合发展的储备资源已经耗尽。孔祥斌认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壤根本不适合耕作,而中国东北地区的草地和湿地开发的农田虽然因有机物积累而肥沃,但不可持续,也将威胁到中国北方的生态安全。

"北方湿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保留地下水、防止土壤沙漠化和防止洪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孔祥斌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东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优质耕地资源的消失尤为明显。国土资源部的报告显示,上海、天津、海南和北京可供开垦的闲置土地已接近枯竭。

孔祥斌告诉记者,北京顺义在20世纪80年代大丰收。这里现在是首都国际机场的所在地,曾经享有“北京乌克兰”的美称。因为耕地土质好,产量高,秋收时麦浪翻滚,“整个地区是金色的”,孔祥斌的眼睛闪闪发光,仿佛那一年的盛况就在眼前。

然而,几个不同时间拍摄的红外遥感图像把人们带回了前线。这些照片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城市发展和扩张的全过程。孔祥斌将图片周围扩建的高速公路描述为“火轮之子”。随着热轮的儿子变得越来越大,大面积的耕地被分割成块,一些被进一步侵蚀,一些由于土壤功能的削弱而闲置。这个大城市周围剩下的一小部分耕地已经开始成为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烟雾的原因."孔祥斌指出,“钢筋混凝土城市掩埋了周围的优质耕地”

世界正面临粮食需求,到2050年,世界粮食需求将翻一番。

傅启平也感受到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在浙江、江苏和福建的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以前的鱼米之乡的土地污染已经达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甚至没有必要像孔祥斌和学生一样使用特殊的试剂来检测重金属的含量。光是土地的颜色就足以知道污染的程度:本来应该是黑土的东西已经变成铁锈般耀眼的红色。

全国人大多次建议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土地管理法》,纳入明确的土地污染监督和责任追究措施。修订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

关于耕地保护的建议,孔祥斌用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环境,恢复生态多样性。

在他看来,北方相对干燥,所以我们应该换成一年一次的耐旱作物。对于地下水即将枯竭的地方,应采用休耕和轮作方式进行恢复。东南地区的优质农田也应优先纳入永久保护的基本农田,以避免进一步流失。

他对在美国的经历感到震惊。从哥伦布开车到黄石公园,他穿过了中美洲的玉米和大豆种植带。大片土地看起来非常原始。没有专门开发的灌溉和排水设施。它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然而,周围的山丘被茂密的森林包围,耕地和生态是一体的。

多年来,从位于黄海平原的北京大兴城乡结合部,到东北的主要产粮区海伦。从内蒙古达拉特旗的河套平原灌区、*阿勒泰的西北干旱区、云南的山地丘陵区和陕北的黄土高原区,这位教授几乎走遍了中国有代表性的耕地地区。

“欧洲、美国和其他国家非常重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他说。他指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到2050年,世界粮食需求将翻一番,以满足23亿新人口的需求。

"每个国家都有沉重的负担。"他严肃地说:“因此,我们只能靠自己来保护优质耕地,解决粮食供应。”

对马志民来说,经过半辈子的辛苦工作,四口之家仍然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农用三轮车。

她现在希望她的儿子将来能上大学,在城里工作,再也不用靠务农生活了。(原标题:耕地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