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京古观象台:感受古色古香的天文科普

科普小知识2022-03-13 12:25:11
...

北京古观象台:感受古色古香的天文科普

古代天文台一瞥

■袁以学,本报见习记者

在北京二环路的东南角,有一个被交通“包裹”的安静的地方——北京古代天文台。在这片屋檐下、鲜花盛开的古建筑中,几乎感觉不到建国门的繁华车流。在世界的这一地区,没有多少游客,三五成群,感受着古代天文科技的魅力。

天文学科技史的完整体现

进入古老的天文台,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院子里设置的每一件仪器都是整个院子的一部分,天文知识是在不经意间种在心里的。

古代天文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79年。元代天文学家王陵和郭守敬在北京建国门的西北侧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机构——皇家科学院和司天台,成为北京古代天文台的最早来源。郭守敬设计的简单仪器在浑仪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简化。这种简单仪器的操作装置在结构上几乎与现代望远镜的赤道装置完全相同,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带有类似装置的赤道大型仪器早300多年。在明朝,北京的古代天文台被称为“天文台”。当时,天文台配备了大型天文仪器,如简单的仪器,浑仪和浑仪,而观众配备了地精和漏壶。清朝时,天文台改名为“天文台”,1911年革命后改为*天文台。

如果追溯古代天文台的天文观测时间,那是从明朝正始年到1929年,当时它连续从事天文观测500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代天文台中,连续观测的历史记录保持的时间最长。此外,它长期以来因其完整的建筑和完整的设备而享有国际声誉。1933年,*天文台被改为国家天文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天文馆管理,并于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博物馆”的名义对外开放。

古代智慧的结晶

在这个小院子里,紫宫和东西厢房有一个名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展览。有图片和图片的挂图向游客展示了所有时间和所有国家的天文技术。中国最早的“太初历”出现在西汉,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制定了“大明历”,其中第一次包括岁差,每年365.2428天,只有52秒不同于目前的精确测量。

而在《吐温》的一幅古画中写道:“太极未判,天、地、人三个字母在其中,即混沌,云表示天、地、人无分也,太极已判,轻清是天,重浊是地,纯浊是人,气也,重浊,形也,形与气的统一,人也……”代表了古人对宇宙的看法。同时,这幅图也描述了导致天空区域划分的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传统天文学把天空中的28个星座和地面上的不同区域绘制成地图,把这28个星座分成4组,7颗星星组成一个组,把它们想象成一种动物,分布在四个方向:东方黑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蛇围龟身);同时,它还配有四种颜色:黑龙是青色,白虎是白色,朱雀是红色,玄武岩是黑色。然而,在西方,这种关系被分为12个星座,由一些年轻人相信的占星术发展而来。

本文除了介绍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外,还介绍了“西学东渐”对东西方天文思想的影响。一些实物拷贝也很有趣。一只小兔子从桶里探出半个身子,看起来有点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兔。事实上,它的专业名称是“规模泄漏”。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漏刻。它的原理是用一个中国的秤来测量流入接收壶的水的重量,它是由北魏的李兰道士在公元5世纪发明的。然而,郭守敬发明的倒置仪器可以根据针孔成像原理,从赤道坐标网格上直接读出太阳的赤纬值和当地的视太阳时。

历史和科普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说室内是一堂生动的理论课,那么分散在医院里的各种仪器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在天文台下,我的路已经蜿蜒,穿过一个布满春花的隐蔽的山谷。地球水平的日晷忠实地记录了这个星球上每天太阳和月亮的升降。一块被风雨侵蚀的石雕,几乎看不到字迹,但仍能看到为说明日晷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差异而特别绘制的图表。每当夜幕降临,负责观察月亮的月亮日晷和负责观察恒星运动以设定时间的恒星日晷就会开始自己的观察。

清朝康熙和甘龙年间,天文台增加了八个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高14米,东西长近24米,南北宽20多米。他们被安排在南面、西面和北面。在直径6英尺的巨大球体上,天体精确地描绘了1800多个天体。浩瀚的银河贯穿整个球体,牛郎星座和织女星座看起来远离河流。“吉傅恒陈仪”位于北方,融合了中西元素,气势磅礴,托起了整个乐器的云架。青铜龙盘绕在一起,充满活力,雕刻精美。仪器的上部覆盖着圆环,可以探测空间并*操作。其他几种乐器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古老的天文台上,如果你幸运的话,你可以听到西单电报大楼的钟声。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在那一刻重合,共同见证了北京科技的新成就。

《中国科学日报》(第15版综述,201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