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研资助*改革:要管好“钱”更要尊重“人”

科普小知识2022-06-16 13:52:17
...

科研资助*改革:要管好“钱”更要尊重“人”

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科技资助平台,改变科研经费多头管理和“九龙防洪”的局面。相关细则正在进一步制定之中。在我国的科研资助体系中,多头投资和科技资源“碎片化”是比较常见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何解决它?本期,我们邀请来自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专家来谈谈他们的想法。

科研资助体系的顽疾:

多头投资与科技资源“碎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的科研*逐步形成。目前,一些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其中,多头投资和科技资源“碎片化”是比较共识的问题。许多部门在同一个热点共同资助研究项目是很常见的。一项有十几个受资助项目的研究结果偶尔也会出现。从**到地方*,所有相关部门都投入了科研经费,并设立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计划。由于不同科学研究计划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和考虑,很难将科学目标与国家的战略意图准确联系起来。当研究人员构思研究工作时,他们受到各种项目设置的许多方向的影响,这使他们容易进入“无序战争”的局面。多重投入还导致对类似研究项目的重复投资,这不仅降低了研究资金的效率,而且使研究人员能够从事大量简单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创新研究工作的可能性。需要关注的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多方参与增加了项目管理的环节,占用了科学家的时间,降低了科学家研究工作的效率。

然而,过于集中的项目管理也可能带来其他问题:例如,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项目启动同质化,使得一些科学家难以找到适合其研究工作特点的资金渠道,从而减少了获得资金的机会和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机会。

事实上,即使在科学技术相对发达、*资助运行时间较长的欧美国家,科研资助体系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撰文批评*的科学研究资助体系,并抱怨科学家处境艰难,因为他们写了太多的项目申请,缺乏时间进行研究。

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问题探索改进科研资助体系的方法。我们认为,只有规划设计得当,不同行政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研究类型相互协调,才能构建更加合理的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持以科学家为主体的科研创新活动。

问题的根本原因:

计划与资金脱节,评估机制不合理。

为了解决我国科研经费多头投入和管理“碎片化”的局面,我们首先应该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当前科研状况的分析表明,这不是由*资助的机构单方面造成的,迫切寻求资助的研究人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群体对资助的强烈需求导致了资助项目的重叠。这是因为我国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评价规则的方向发生了偏差。科学研究人员不得不期望一项工作得到多头资助,尽管这已经带来了许多额外的工作负担:多头撰写申请、多头报告和处理多头检查,这些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人们厌倦了处理这些问题。最后,一个矛盾的情况出现了:当研究人员抱怨多头资助带来的复杂管理事务时,他们仍然需要争取任何可能的资助机会。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困扰研究者的这种矛盾心理的根源。

首先,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研究计划与预算不符,使得同样的研究工作需要多种来源的资金来支持项目。一些资助机构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不够细致和合理,导致在审批项目设计和资助方案时缺乏真正的专业评估。很难客观地审批实现所列研究内容需要多少资金。此外,在我国整个财政*内,对科研经费中的人员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和维护费用是否属于正常的科研支出仍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从申请项目的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机会,他们往往会为项目申请制定一个引人注目但过于庞大的研究计划。然而,根据资助机构的工作程序,基于一个完整的研究概念的项目申请在经过层层评估和协调后,由于资助机构整体预算的限制,往往只能得到少量的财政支持。最终结果是,获得研究项目资助的研究人员仍然需要不断努力,从更多的资助机构获得额外的资助,并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完成他们最初的研究任务或实现他们自己的学术想法。

其次,从科研人员的情况来看,在许多科研机构中,科研项目与科研人员的待遇密切相关,迫使科研人员尽可能多地争取项目,而不管他们的工作精力是否被允许。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改革中,数量(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额)和等级(国家或省级等。在评估和聘用科研人员的专业职称以及计算岗位绩效津贴时,都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他们所负责的项目。这些科研机构的评估和评价措施原本是为了防止“养懒人”,淘汰优胜劣汰,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其中隐含着两个概念,即科研人员获得的资金量(“货币工作量”)与他们实际完成的科研工作量有关。获得项目的数量和水平与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有关。这一概念还反映在对科研机构的总体评价要求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之间的“竞争”这一事实上。因此,不仅科研人员争取越来越高的“水平”项目来改善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而且科研机构也积极鼓励科学家这样做,以保护部门和单位的利益。

解决方案的关键:

围绕科学家建立

*科研经费的改革应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管理项目经费的*部门和管理研究人员的研究机构。管理好“钱”和“人”是必要的。

我们认为,科研资助机制改革的核心最终可以归结为:如何使科研人员提高创新研究的效率。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围绕如何激发、促进和服务科学家的创新活动,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国科学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工作效率高的科研队伍。

一方面,资助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应尽可能由同类学科的同行评审,科学家获得资助项目的工作内容必须与资助相匹配。如果过度使用行政手段来干涉具体科研项目的审批,或者只由一些宽泛的专家委员会提供建议,甚至干脆请财务审计师进行预算审查,都会使最终的科研项目资助方案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只有从国家管理层面整合资金体系,减少资金重复,才解决了问题的一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项目设计方案的工作量与资助金额之间的衔接问题,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量与资助之间的矛盾仍将是不协调的,这将导致科研项目申请竞争更加激烈,给项目评估工作带来严重压力,甚至扭曲项目评估工作。

对于科研院所的管理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科研是一项光荣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是科学家自身的科学兴趣和同行对他们学术贡献的认可。在绩效评估中过多地考虑项目和资金的数量将迫使研究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去争取除研究工作之外的额外项目。毕竟,科学家从事脑力劳动,他们的工作量或科学研究成果不能通过投入的资金量来直接预测。许多例子表明,一些重要的科学进步或学术贡献不是在大规模项目或多个项目的帮助下完成的,而是由拥有小规模资金的科学家*探索的。科学家个人或科研机构承担项目的评价指标过多,增强了经济效益,但削弱了科研本身的重要性。

总之,在国家科研*改革中,要把*部门的补贴管理制度与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政策结合起来,兼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保证科研工作效率两个因素,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人员。无论是科研规划还是经费管理,都应该以人为本,考虑科研人员的情况,为科研人员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支持,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去。在今后的科技经费*改革和设计中,应围绕科学家群体,对科学家的工作环境和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这样,我们就能更有效地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研究能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作者: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五类科技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技术创新指导专项(基金)

基地和特殊人才

(原题:科研经费*改革:重视“人”管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