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用好天上的卫星
李院士希望打造“卫星互联网”
都市报讯——我们的记者闫龙
[每个人的名片]
李德仁
江苏,1939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科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摄影测量和遥感听起来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学科名称,但它实际上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地图、卫星定位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导航等。,都依赖于本课题提供的技术支持。
日前,在武汉大学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75岁的李德仁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说话带有江苏口音、思维清晰、速度快的李院士,毕生致力于摄影测量和遥感,他对记者说:“我现在希望在空中建立一个‘互联网’,把数百颗卫星统一起来……”
误入测绘领域
作为中国测绘遥感领域和湖北省唯一的院士,很少有人知道李德仁实际上是错误地进入了这个领域。
1957年,18岁的李德仁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志愿申请北京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但被新成立的武汉测绘学院(以下简称“武昌”)航测系录取。
“那时,我被允许填写12份高考志愿表格,而武穴是我的第八个志愿。”李德仁说,他在高中时对机械制图感兴趣,所以当他看到航空测绘专业时,他认为它也属于工业测绘的范畴,所以他填写了表格,直到被学校录取后才知道是做大地测量制图。
尽管李德仁在大学期间渴望知识,但他并没有盲目地追随权威。大四的时候,他发现苏联专家写的教科书有问题,写了几篇文章,转给了航空测量部主任王教授。收到这篇文章后,王教授喜出望外,把叫到自己家里,呆了三个多小时。
逆境中背诵英文版《毛选》
1963年本科毕业,申请王教授研究生。那一年,选拔考试共有3个科目,李德仁得了两个满分,一个99分。然而,因为文件中有“虚假”材料,李德仁被取消了研究生入学资格。此后,他先后被分配到工人、厨师、技术员等岗位工作。在航测队、干校、水泥厂、研究所。他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拌土、送建筑材料、种水稻、提袋子等等。
"那时,我只想到服从国家的安排,从不考虑我的挫折."现在坐在宽敞整洁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投射在他面前的地球上的阳光,李德仁平静地回忆起15年的生活逆境。
在下放期间,牢记王教授的指示,从未放弃学业。虽然他每天都很努力,条件也很艰苦,但他坚持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自学很多新知识。尤其是英语,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不可能在教科书中公开学习英语知识。李德仁想到了另一种提高英语的方法,背诵《*选集》的英文版。
解决测量的百年问题
经过15年的磨砺,李德仁的命运在1978年迎来了一个转折点。那一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39岁时,李德仁终于回到了他的导师身边,1981年留在学校教书,然后去德国深造。
在国外学习期间,李德仁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2年,在德国波恩大学学习期间,他首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被国际测绘界称为“李德仁法”。1983年,他转到斯图加特大学,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他的学位课程和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被权威专家称为“解决了一个百年的测量难题”...
1985年,李德仁拒绝了欧美许多顶尖科研机构的邀请,回到母校任教。一年后,他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被提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2000年学校与武汉大学合并。
作为一名教师,李德仁充满了桃子和李子。自1989年招收第一名博士生以来,20年来已有130多名博士生毕业于该系,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名和长江学者4名。
希望统一数百颗卫星
作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科研一直是李德仁工作的重点。在过去的30年里,他的团队实现了许多创新,将中国推上了世界航空测量和遥感三大强国之一。
他主持开发了具有中国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GeoStar”,打破了国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开发的道路运动测量系统采集了我国300多个城市的街景图像,其结果获得了2007年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200多颗卫星。最近,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天空中的卫星。”李德仁说,他希望将数百颗卫星整合起来,实现卫星联网通信、实时处理和快速反应,以便收集的信息可以在空中处理,然后直接发送给每一个需要的人。以应急救援和救灾为例,这样可以尽快理清灾情,进而实施应急响应,大大提高救灾效率,造福人民。
李德仁的三个问题教育
作为教育家,李德仁院士一直在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大学生应该学什么
"进入大学后我应该学什么?"李德仁说上大学不应该像上中学或小学那样。不是所有科目都得100分,排名第一意味着成功。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当然,大学应该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李德仁曾考虑过考试改革,将“一学期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改为“下学期初的考试”,以便给学生一段时间消化、吸收和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和避免“学完就参加考试,学完就忘记”的局面。
导师怎么能把研究生当成苦力呢
“许多导师把研究生当成苦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李德仁说,许多教授现在都是老板,当他们得到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项目时,他们会要求研究生工作,为他们完成任务服务。让研究生做一些可以训练基本技能的事情,但是他们不能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否则他们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李德仁认为,相信年轻人的智慧和能力,把年轻人放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常常有可能打破老人的老一套,解决老人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足够的创新人才
“人们常说中国没有足够的创新人才。这是为什么?”李德仁说,问题在于培训机制。教育应该是有启发性的,但目前一切都只基于分数,而且在大学考试中给出标准答案,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实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可以找到更多的好学生."
李德仁强调,“没有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创新成果”。他认为当老师发试卷时,应该没有30%的活题的标准答案,以便发现哪个学生有更多的想法。
上一篇:冰雹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