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将何去何从?
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完成阶段。
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完成阶段。
基础教育的第一个基本属性是“公共性”,第二个属性是“基础”。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范畴,高中教育的使命是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业发展奠定基础,并“学会做人”。
《20世纪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着世界基础教育从传统的“精英高中”时代进入了“大众高中”时代。“大众高中”强调对所有学生的“普通基础教育”不是“平庸的教育”,而是“优秀的教育”。
对“优秀教育”的国际解释是: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是“优秀”。这也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方向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要求。
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专业化”还是“寻求共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今天的高中教育不是为某些特定的人进入高等学校的中等教育机构,而是为几乎所有人进入高等学校的国家教育机构。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学生的能力、渠道、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的标准和内容不应一概而论,而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实施弹性教育。
因此,高中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与初中教育的联系,同时还要考虑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如何促进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出路进行主观学习,并促进“选择性”教育,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
其次,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必须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一个以“好成绩、好高中、好大学、好出路”的线性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中,高中教育作为“大学预科”的观念占主导地位,以“毕业率”评估学校的社会趋势导致应试竞争加剧。
然而,高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高、关注自我关系乃至更广泛的人类和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也面临着他们青年时期特有的问题,如家庭与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出路的选择和生计的设计。高中教育应该注重为这些青年学生提供树立自我、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国外的高中教育改革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它是追求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文化”是真正公民的组成要素。例如,美国的“共同核心”、英国的“学习战略”、德国的“关键能力”、法国的“共同基石”和日本的“基本学习能力”。PISA倡导的语言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都旨在确保所有学生获得“共同文化”并成为合格的公民。
有人强调,今天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专业化”,这可能是一种迎合应试竞争的说法。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高中教育的课程逻辑不同于高等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累积课程是按照适合全体公民基础教育的逻辑编制的。在这一点上,它不同于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不是追求“专业”课程,而是“寻求共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高中在第一学年都有相同的教学内容,无论是普通高中(80%的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科技高中、学分制高中、晋升高中、工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20%)。在第二和第三学年,普通科目可以选择文科或理科,而职业科目有普通科目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
日本在2008年出版的《学习指导纲要》(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明确了应培养的共同基础——“扎实的学习能力”,具体包括:(1)作为一切学习基础的“语言能力”的培养;(2)培养可被评为国际标准的“数学和科学能力”;(3)日本祖先积累的“传统文化”的传承;(4)引入现代儿童所缺乏的“多样化体验”,如自然体验、福利体验和劳动体验;(5)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小学英语学习”的实施。当然,这种“扎实的学术能力”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头脑”之上,如反思能力和规范意识,而“健全的身体”作为其基础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上述观点,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框架中凸显了“寻求共性与多样性的平衡”的基本精神。日本教育界反映,今天,当高中毕业率超过98%时,高中教育极其多样化,很难要求对改进措施进行一般性讨论。
然而,应该警告的是,“多样化”往往“阻碍普通教育的完成”。洞察多元化高中教育的现状,更有必要探索如何在高中教育中保证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素养和理想人的形象。
高中教育课程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共同文化”,即坚持共同的文化基础。二是“有限分化”,即寻求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策略。后者是通过特色学科发展实现的。
也就是说,寻求多样化和特色的新型高中的创建需要植根于“学科群”的设计。例如,日本的普通高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国际教育学科”和“信息学学科”。在职业高中的工业高中,为了适应电子工程的进步和服务业的产业化,开设了“电子机械”、“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福利”等新学科。为适应科技进步和信息社会的进步,农业高中新设立了“作物栽培”、“园艺营销”、“资源动物”、“微生物技术”、“环境绿化”和“花卉制造”等新学科。
课程研究的策略:游击战还是阵地战?
当前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讨论似乎默认了一个前提——当前的课程标准是不容置疑的,当前的学科体系(教育内容)是不容置疑的,实际的教师能量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这些前提都是错误的。如果把这些错误的假设和专业判断建立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那么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讨论将一事无成。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研究一直以“游击战”为满足,这是一种容易诉诸的实践,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和系统的研究积累。强烈的应试教育威胁着教育舆论的走向,甚至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要抛弃“游击战”的坏习惯,搞“阵地战”——建立课程研究基地,培养专业研究队伍,坚持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支持高中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
(1)高中教育目标研究,即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高中生形象”。中国的普通高中教育一直满足于为大学提供“合格”的学生。在今天的高中毕业率越来越高的时候,这种思维就更加不正常了。高中不仅仅是一门“大学预科课程”。高中教育必须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瞄准“面向世界”的“全球教育目标”,培养高中生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态度”(韩国),成为“现代社会的警觉公民”(法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所描述的基础教育目标涵盖了“心智成熟、理解社会化、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日本描述的高中生形象是“独立的个体,共生的精神和领袖气质”。事实上,在日本,关于“高中生形象”和“理想人”的讨论往往是吸引所有人讨论的热门话题,也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舆论准备。
(2)高中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实践调查。课程标准本质上是“修身养性”的蓝图,涵盖成就标准、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三个要素。
“成绩标准”(performance standard)是指每个学生应达到的基本学术能力或基本能力和关键技能的目标规定。“内容标准”是指学生为实现“成绩标准”而应掌握的基本学习内容(人类积累的应该掌握和能够掌握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遗产)。“机会标准”是指为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支持每个学生的优秀学习而制定的教学标准、关系标准和分配标准(课程资源)。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修改后的任务。
(3)高中新学科群的发展及相关教材的研究。学科的分化与融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也可以借鉴甚至直接引入新的外国学科群体设计。
例如,日本农业高中的农业现代化学科群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通过讲授诸如“农业信息处理”、“生物技术基础”、“生物技术”、“生物生产技术”、“生物资源工程”、“花卉图案设计”等新学科。掌握“农业信息处理技术”、“生物技术基础”、“植物生物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植物大规模繁殖、驯化、育种和生产技术”、“无毒植物检测”、“插花、包装技术、花坛设计技术”,培养学生新的农业管理知识、技能和态度。
许多学校认为“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叠加,而不是整合。许多学校热衷于引进重叠甚至数百门“校本课程”。
关于课程内容、学科框架和课堂实施的讨论被搁置。唯一的出路是放弃“游击战”,组织“阵地战”,集中精力进行一系列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础研究和实践讨论。摆脱花言巧语、胡言乱语、花言巧语的文字游戏及其愚弄,回归到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改革实践研究,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道。
下一篇: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六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