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陈立平:给农业加一双智慧的翅膀

科普小知识2021-08-27 07:44:29
...

陈立平:给农业加一双智慧的翅膀

在她看来,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如农业产业价值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等,是刻不容缓的。她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互联网+”来优化产业链。在她20年的农业发展中,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因此,尽管她的研究履历包括30多个重点科研项目和许多创新性重大科技成果,但她仍坚持技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深入生产实践,努力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她是国家农业智能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研究员陈立平。

精准“套餐”增加农民收入

20世纪90年代中期,精准农业被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确定为本世纪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它是一个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和管理相结合的高科技农业。当时,精准农业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技术产品还是应用体系,我国与国际仍有很大差距,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自1999年以来,陈立平团队系统地开展了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实践。在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总结了不同规模经营条件下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和方案。整合创新以往研究中获得的精准监测、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准管理和流通管理等技术成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精准农业技术组合,即“包装”技术应用模式。

在北京市蔡羽镇下李城村,鲜切花菊基地通过实施“包装”精准监测、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技术产品,实现了节能、节水、省力、节肥、节药、提高菊花品质的效果。节电近30%,年节约成本约30万元。

目前,“包”技术应用模式已在全国15个省市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耕地、肥料、水和药品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而且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促进了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

农业发展需要独特的“眼睛”

"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陈立平坚信,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的智能农业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和北京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陈力平带领团队率先在中国研发基于便携式终端的数字农业信息技术产品。

经过五年的艰苦研究,“农事通”、“农业宝典”、“农业信息助手”等系列产品相继进入市场。这些成果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知识高度融合,实现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方法和手段的重大创新。由于其丰富的信息、易用性、实用性和便携性,这些成果被农民誉为“便携式农业专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和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终端载体(如智能手机)为农业生产服务。

陈立平表示,未来还将围绕精准农业的智能测控,开展专用农业传感器和智能操作设备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展典型技术产品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发,形成一系列适合不同生产规模和管理模式的技术产品,为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和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支撑。

“智能农业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技术将为农业发展插上翅膀。今后,我们要有效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和农村,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推动传统农村向美丽农村的转变。”谈到未来的计划,陈立平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