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再获雨果奖 外国人为啥突然爱看中国科幻?
新华社上海8月22日电——当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时,为什么外国人突然喜欢看中国科幻小说?
新华社记者徐小庆、李强静、张曼子
“80后”女作家郝·凭借中篇小说《京华烟云》获得世界科幻协会雨果奖。这是中国科幻作家第二次获得该奖项,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国际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分析人士认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从长到中,从男作家到女作家,从“60后”到“80后”,中国科幻小说正站在世界文坛上。
《北京折叠》是“软科学小说”:小说是对现实的演绎
郝的《京华烟云》在技术上是一部“软科学小说”。这个故事探索了城市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来警告未来。在她的书中,她建造了一个有着不同空间和不同阶层的北京,它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折叠,但“有着更冷的真实感”。大部分故事源于她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人类真正的悲伤和温暖。
事实上,今年7月23日,在郝科幻作品读者大会上,著名科幻作家刘、糖匪等嘉宾对郝的三部科幻作品《在天空中漫游》、《孤独的深渊》、《远走高飞》进行了解读。作为科幻小说的后起之秀,她于2006年开始写作。在影迷的眼里,有着真实痕迹的科幻小说是郝独特的科幻写作方式。
郝早些时候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小说是对现实的演绎。“如果你愿意把眼睛放低一英寸,你就不会看不到这个看似平坦的世界中的巨大差距:其他人生活在现实的重压之下,过着难以想象的生活。”
在郝·看来,纯文学主要是关注现实空间,表现现实空间。科幻或幻想文学关注虚拟空间,也表达虚拟空间。她将自己的创作归因于两者之间的“非典型文学”,即关注真实空间和表达虚拟空间。除了科幻背景,大墨水还被用来塑造人物和改进故事。
获奖后,郝方静说,他的获奖帮助科幻小说在中国慢慢变得越来越热。未来的创意计划之一是完成“北京折叠”的故事,并按照原来的想法把它变成一个长的故事。
外国读者爱上中国科幻:理解中国的新钥匙
郝获得雨果奖的当天,三部曲的全英文版在太平洋西岸的上海书展上公布。近1000名“粉丝”在书展上排队等候作家刘的亲笔签名。
“去年《三体》获得雨果奖后,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国文化和科幻小说在国际科幻界的存在逐渐增加,这也与我国的经济崛起有关。”《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姚海军说,该杂志十多年来一直在宣传《三体》系列。
《三体》英文版自2014年11月上市,截至2016年6月底,其全球发行量已超过16万册。《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西方主流媒体都提到了这部中国科幻小说,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什么外国人突然喜欢看中国科幻小说?刘说,科幻文学现在是,也应该成为外界了解中国的一把新钥匙。
姚海军认为,一方面,《三体》系列的翻译通过专门的渠道得到推广,在中国科幻与西方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重要的是,从《三体》中,一些美国读者试图推测中国的未来,这就像“破译”中国。
科幻不仅仅是文学:中国的科幻产业链亟待完善
《三体》已经被改编成舞台剧和电影。可以想象,“北京折叠”也会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青睐。不过,刘坦言,中国的科幻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建立产业化体系迫在眉睫。
以电影为例,中国的年票房已经超过440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仍然没有像《盗梦空间》、《星际迷航》和《火星救援》这样的科幻电影。
根据国内科技文化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的调查,中国科幻小说的产业化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只有大约30位作家和作家能被读者命名。核心层专业科幻作家不到10人,从事科幻作家、制作人和项目管理的高级人员更少。
刘·说,在出现更多的人才和作品之前,需要有生产规模和生产标准。“如果核心层的科幻作家能用十个手指数出它们,显然会有短缺。当我们看到中国科幻小说的“增长”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短板。”
"对中国科幻小说来说,今天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刘说,中国人民连续获奖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中国科幻文学的产业化时代已经开始。
令科幻界欣喜的是,近年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FAST射电望远镜项目、量子通信和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新术语和新实践正在刷新中国人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科幻小说有望站在世界前列的知识储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