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促进社区科普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融合

科普小知识2022-03-29 09:56:31
...

它越深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区科普惠民项目实施机构之间的重叠程度就越高,人员和资源混合的事实和可能性就越大。促进社区科普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优化服务效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一、社区科普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科学普及等设施,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4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协调小组成立。文化部承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科学技术协会承担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务有机融合的工作,共同提高居民的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有效融合。

《国家科学素养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计划要求建设造福人民的社区科学普及项目。坚持“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基层社区科普服务设施的整合与发展。然而,从实际调查来看,社区科普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存在交叉。尽管整合潜力巨大,但目前的整合状况并不理想。这里,以文化共享工程这一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例。

文化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和财政部于2002年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文化效益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经验和技术应用基础,在实现社区科普资源共享和项目设施效益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截至2016年底,文化共享工程已与中组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共建立了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333个地级分中心、2843个市县分中心、31377个乡镇级服务中心和70多万个村(社区)级服务中心。全国已建成5591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包括31377个乡镇、4146条街道和17176个社区。它们越深入基层,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区科普惠民项目实施机构之间的重叠程度就越高,人员和资源混合的事实和可能性就越大。到2017年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库资源总量将达到730TB,包括舞台表演、知识讲座、影视作品、农业资源、生活服务资源、儿童资源等。其中,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包括藏语、蒙古语、*语、哈萨克语和韩语。其中,科普资源总量1050学时,2.5TB。从2015年开始,“数字文化中心试点”项目将纳入*财政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转移支付。通过地方申请、专家评审、文化部审批、财政部宣传审批等程序,40个数字文化中心试点建设已经启动。共发布艺术推广资源96486条,开展线上线下活动842次,服务对象1547万人。这些平台和资源可以被科普社区共享。事实上,依托覆盖全国的六级服务网络,文化共享工程十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包括科普资源在内的数字资源的内容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硬盘、专题资源包等传统方式开展科普服务。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基层的认可。

社区科学普及在现实中离不开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和社区治理,因为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轨迹在历史上是不同的,而其后的管理者和实施主体也是不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五大支柱系统组成:图书馆系统、文化中心系统、博物馆系统、美术馆系统和数字文化系统。在这五大系统中,科普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认真研究。应在资金支持、项目推广、品牌活动、奖励和认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社区科普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然而,目前社区一级的许多工作和部门仍处于分散状态。相应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科协系统的专家学者身上。大部分研究成果沿袭传统研究范式,缺乏突破性,视野狭窄,除了社区科普与社区科普功能相结合之外,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联系和解读。顶层设计方面,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定,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推进总体规划,将社区科普惠民工程建设功能与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建设要求整合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然而,目前文化部和中国科协尚未出台相关发展规划,明确界定社区科普惠民工程的交叉功能,拓展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网络。科协系统也未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以建立整合和发展业务职能的机制,实现整合和发展。

二、促进社区科普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融合

一是通过调整布局等措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宣传文化和科普,明确科普服务项目,提高科普质量和服务效率,充分发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二是利用互动体验技术引导公众进入传统文化阵地。我们应该开发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信息服务设备,增加科普工作对公众的吸引力,使人们更愿意进入科普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开发一批基于线上线下服务的科普体验设备,结合数字文化馆等传统文化阵地的档案升级,引导公众重新进入图书馆、文化馆等科普服务新阵地,形成社区科普服务新形式。

三是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公共数字文化科普资源库。以基层为目标,以服务和需求为牵引,大力建设能够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国内外科普音像制品、展览、文艺作品,以农业科技、儿童科教、文化艺术等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富有科学精神、主题鲜明、体系完整、质量上乘、公共文化基础服务的专题资源库。建设数字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国家数字文化网络、公共电子阅览室、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向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社区科普服务。

四是通过公共文化平台促进社区科普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图书馆、文化中心、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减少了公众获取公共文化信息的障碍,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系统的信息传播和分发渠道,将优质科普资源快速分发到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机构,实现科普资源的深度下沉和广泛服务,提高社区科普工作的整体效率。

五是利用一系列公共文化品牌项目,推进社区科普深度服务。包括国家数字文化网、中国文化网电视和边疆万里数字文化走廊等项目,将在推进科普深度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达到进入网络、站、家、起点的目标。

第六,通过公共文化的基层培训,有效开展科普工作。引导发展国民信息素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农民工培训、开展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促进公共文化基层队伍成长和完善文化共享工程基层人才队伍等。,确保群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朱红旗,,,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