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种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现了。
1945年8月6日上午,在日本广岛,一个有24万人口的城市,居民们像以前一样平静地生活着。突然,随着急速的嗡嗡声,一架美国军用飞机飞进了这座城市。在此之前,尽管空袭警报已经发出,人们已经习惯了战争环境中的警报。有些人甚至把它误认为是一架侦察机,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及时进入掩体逃跑。
这架美国飞机不是侦察机,而是B-29轰炸机。这一次,它只投下了一枚炸弹,然后绝望地逃离了广岛。这个黑色的大炸弹带着降落伞慢慢降落在城市中心,当它离地面500或600米的时候突然爆炸。
在爆炸的瞬间,一道强光闪过,紧接着爆炸把天空炸成了碎片。然后一个大火球出现并逐渐升起。翻滚着,膨胀着,变成了一团深棕色的烟雾。地面上的灰尘和沙砾被扬起,抛向空中,形成一个厚厚的灰尘柱,迅速将上升的烟团追上。最后,两者会形成一个高高的蘑菇云。广岛立即浓烟滚滚,房屋倒塌,成为火海,20万人丧生。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以上。
这个黑色的大炸弹是原子弹。由于日本法西斯拒绝投降,美国*决定用新研制的原子弹袭击日本城市。广岛被摧毁三天后,另一个日本城市长崎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为什么原子弹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奇怪的是,它无与伦比的能量来自于太小而看不见的原子核释放的能量。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一粒尘埃包含了数十亿个原子。每个原子的中间都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原子核中的能量是普通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数百万倍。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会释放出大量能量。例如,当一克铀裂变时,其原子核产生的爆炸力相当于20吨梯恩梯的能量。
人们通过实验发现,当一个铀原子分裂时,它会释放出许多中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正电的中子组成),而这些中子会击碎其他原子,产生更多的中子,这些中子反过来继续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连锁反应。原子弹是通过核裂变的连锁反应爆炸的。
为了实现核爆炸,即维持裂变的链式反应,必须有足够的核电荷(如铀和钚),因为当核电荷的数量少时,体积就小,而且如果产生的中子不击中其他原子核,它们可能跑到核电荷的外面,中断链式反应。确保正常链式反应所需的最小核电荷量称为“临界质量”。
原子弹的结构与临界质量有关。核装料(如U-235)被分成几块,并放置在射弹中一定距离处。每一枚核电荷都必须小于“临界质量”。这是一项安全措施,旨在防止在制造和储存原子弹的过程中,中子意外进入核电荷而导致核爆炸。
核电荷的外表面覆盖着一层固体中子反射材料,用来反射过早耗尽的中子,以提高链式反应的速度。一个能产生中子的中子源设置在核电荷的中间,一个起爆装置设置在反射层的外面。起爆装置与装在核装药外面的炸药电连接。
当原子弹需要爆炸时,引爆装置首先点燃雷管,然后引爆炸药。在炸药爆炸产生的高压下,分成几块的核装料被压在一起,从而使核装料达到“临界质量”。与此同时,中子源释放出中子,导致核电荷发生连锁反应,于是原子弹爆炸了。
核裂变反应可以释放巨大的能量,这是一种获取核能的方法。后来,当人们研究太阳发光的秘密时,他们发现“氢”元素的原子核在极高的温度下聚合成较重元素的原子核时,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释放能量的方法被称为“核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
然而,核聚变反应比核裂变反应更复杂,核裂变反应需要数千万度的高温。因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满足这些条件。直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用人工手段实现核聚变反应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这个产生核聚变反应的装置实际上就是后来出现的氢弹。
由于氢弹使用原子弹作为引爆的“触发器”,它的结构与原子弹有些相似,例如,氢弹装有原子弹和用于核聚变反应的热核装料。原子弹爆炸后,炸弹内部产生极高的温度,引起热核电荷的聚变反应,导致氢弹爆炸。
氢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原子弹大得多,因为热核电荷没有“临界质量”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极高功率的氢弹。世界上第一颗氢弹于1952年爆炸,释放的能量是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500倍。
核爆炸造成的损害和杀伤力不同于普通武器弹药,主要包括冲击波和光辐射。通过辐射、放射性污染和核爆炸这五个方面,电磁脉冲、冲击波和光辐射是最具破坏性的。冲击波的速度非常快,是一般强台风的几倍。它不仅会倒塌建筑物,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光辐射能导致物体大范围燃烧,对人员造成严重烧伤。此外,它还能发出强烈的X射线和紫外线,起到破坏作用。
为了打破超级大国对核武器的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祖国安全,中国先后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