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吴立新院士:中国需要建设“透明海洋”

科普小知识2021-12-07 11:11:52
...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新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是关系到国家资源、环境、气候和国防安全的核心战略海域。获取该海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实时或准实时海洋环境信息,预测未来特定时期海洋环境、气候和资源的变化,实现海洋状态、过程和变化的透明,是建设强大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

最近,在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国际海洋科技研讨会“全球海洋峰会”上,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礼鑫及其团队提出了“透明海洋”计划,为当今世界海洋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

据了解,许多发达国家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指导下,创新和发展了现代海洋观测、探测和预测技术,大力推进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生态系统演化、海洋环境和海底资源影响的跨学科研究。其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撑着这些国家的全球海洋战略,因此实施“透明海洋”计划迫在眉睫,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需要赶上甚至引领世界海洋科技的发展。

吴礼鑫表示,要提高海洋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就要提高海洋科学的发展水平和观测探测能力,加强先进海洋技术的创新和海洋人才储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科学以近海研究为基础,缺乏深远的海洋调查能力,制约了海洋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建设“透明海洋”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所面临的科技问题超出了单一学科所能涵盖的范围,也超出了单一部门或单位所能支持和实现的能力范围。因此,迫切需要在协调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综合、系统研究,培养建设海洋强国所需的海洋科技复合型人才。

对此,吴礼鑫认为,现阶段中国应着力尽快开发一批海洋观测、探测和预报的关键技术,构建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观测和预报系统,解决海洋多尺度过程演变及其气候和资源效应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同时,建立3至5个世界级海洋科技合作创新团队,打造未来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站在世界海洋科学前沿、推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合作创新研究平台。

吴礼鑫认为,该平台应建立“以重大任务为驱动,以大型科学平台为支撑”的海洋观测、机制研究和模拟预测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以解决海洋观测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数据共享程度低、科技协调不足等突出问题。

同时,通过“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协同实施、资源共享”,实现现有南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观测系统的统一规划和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建设基于系统观测和数据共享的综合性大型科学平台。

吴礼鑫表示,要围绕大型海洋协同创新平台的观测、机制和预测等核心任务,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海洋观测技术与模式研究人员的工作特点,应摒弃单纯以论文和专利为主导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以观测技能和模式研发水平为主导的新型人才评价机制,以有效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融合。

他认为,针对我国海洋科学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按照“厚基础、宽视野”的原则,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和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质量的科学和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密切参与海洋科学研究和著名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