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科普小知识2022-04-20 12:06:49
...

几天前,随着北斗三号项目的成功发射,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第267次太空任务已经完成,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为火箭提供动力的发动机。你能想象火箭发动机起源于陕西秦岭的一个小山沟吗?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了“长征”火箭发动机的摇篮。位于陕西省奉贤县深山中的“洪光沟”,代号“067”三线基地,现为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所。

在这段视频中,你还会看到长征火箭发动机点火失败的第一张公开照片,这也表明当年的研究非常困难。

这位82岁的老人讲述了50年前我们在洪光谷的生活

这个小山沟叫洪光沟,位于陕西省奉贤县,代号“067”。当年,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都来过这里,他们常说:“067”在奉贤县,这意味着我们要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到三线建设上来。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陕西省奉贤县洪光沟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三线建设时期的洪光沟

这条路崎岖不平,但一位老人选择一直和记者一起旅行。他是中国姿态控制引擎的创始人,今年82岁的傅永贵。一路上,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我们50年前属于他们的生活。对他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罕见的回顾和青春的痕迹。但对我们来说,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央视记者采访中国姿态控制引擎创始人傅永贵

在老人的故事中,记者了解到,他是在1968年三线建设开始时进入沟渠的。在那个又穷又穷的年代,他们自己一砖一瓦地建造厂房、宿舍甚至厕所。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德尔塔067基地的建设者们自己建造了茅草小屋作为宿舍

没人能想到一个简陋的厕所是开发太空引擎的重要实验室。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当年开发发动机的“厕所”。

老人傅永贵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实验室的分布情况。(现在的)男厕所是(当时的)观察室,“女厕所”被用作实验室。他们在“男女厕所”之间挖了一个洞进行观察。然而,观察孔没有被很好地密封,使得研究人员因实验产生的废气而头晕目眩。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傅永贵在“厕所”实验室安装的推进器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1970-1981年间使用的“厕所”实验室

在过去的10年里,傅永贵和他的研究人员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了数万次测试。后来,这个发动机被当时幽默的三线建设者称为“厕所发动机”。它的学名是姿态控制发动机,广泛用于运载火箭、导弹弹头和各种航天器的末级。尤其是对接空间站时,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由姿态控制引擎进行调整。

当记者正要离开这里前往下一站时,傅永贵突然让记者等一等。他转身离开之前,一点一点地拔掉了厕所附近的杂草。他告诉记者,“这是我工作和战斗了11年的地方。从今天算起已经48年了。它仍然保存得很好。我很高兴这次旅行不是白来的!”

成千上万第三线人民开创太空力量新时代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

067基地发动机装配车间现已被企业征用,但今天仍然不难看出这个巨大的车间在三线时期是多么宏伟壮丽。记者今天在这里看到了新一代长征火箭发动机的原型。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德尔塔067基础发动机装配车间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067底座装配车间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当前的装配车间

正是在那个斗争和奉献的时代,这里的三线建设者开发的火箭发动机为中国的重大国家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动力,如两枚炸弹和一颗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开创了中国航天动力工业的新时代。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中国航天这么牛 但想不到它的“原动力”来自哪

△三线建设者工作时的照片

成千上万的三线民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在洪光谷扎根,并远离家庭、妻子和女儿,坚持自己的生活?从无到有,从无到有,三线建设者创造了无数的中国奇迹。这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热情和触摸闪存。1993年,067基地开始逐渐迁出洪光山谷。现在它的名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所,它的三线精神一直延续在这片土地上。

观看更多新闻

“第三行是什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启动了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施工场地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施工被称为“三线施工”。根据当时的地理划分,沿海边疆称为第一线,京广线以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称为第三线,第一线和第三线之间的地区称为第二线。

为了建造第三条线路,

400多万人远离家乡,扎根于“三线”。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忆。

他们坚持自己的生活在“第三线”。

只希望作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的事务,这是对所有家庭的祝福。

他们为之奋斗的“三线”工厂,

有些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国重型装备的摇篮。

我们没有怀旧,我们必须记住。

我们不仅要记住,还要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