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航天的技术高地:揭开长征火箭的基因密码

科普小知识2022-04-20 12:06:43
...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报道:这是中国航天飞行的“技术高地”——揭开了跨越式增长的遗传密码。

新华社记者陈芳和胡哲

*门以南约20公里处有一个叫“东高地”的地区。

这里看似普通,却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运载火箭开发基地。这里的学校和医院以“太空飞行”命名。

在这里,走出了钱学森、任新民等几位“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从实验室到实验基地,从沙漠沙尘暴到汹涌澎湃的大海,最初的心不会变,也永远不会变。

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他们构想的长征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箭一星到多箭、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巨大飞跃。近200次发射背后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故事?跟随新华社记者登上长征火箭,揭开长征火箭飞跃和成长的遗传密码。

梦想建筑:长征火箭从这里诞生

当一切向前发展时,你不能忘记自己走过的路。无论你走了多远或你的未来有多辉煌,你都不能忘记过去和你开始的原因。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那一年,火箭学院成立了。当时,中国的火箭工业几乎为零。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随着操作者按下红色“火”按钮,长征1号火箭喷出橘红色火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东方红1号卫星缓缓升空。

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以载人航天、探月和北斗网络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发射任务。

1965年1月,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的钱学森向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制定中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受到以*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1966年5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

广阔的星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无限向往。长征一号火箭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航天运载火箭,长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这一“太空梦想”。

2019年3月10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300次,约占火箭研究院研制总量的三分之二。

“长征一号火箭的成功研制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中国人民打开了天堂之门。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努力开发和测试长征1号的中国宇航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华说。

梦想奋斗:在火箭诞生的背后,风景更有风险

航天工业是一个“万无一失”的企业,用“万无一失”来形容也不过分。

崔云是我国唯一一位参与了所有现役捆绑式运载火箭研制全过程的特级技术人员。他参加了70多枚组装好的火箭。他的同事称他为火箭诞生前最后一个检查站的“守门人”之一。

他能熟练使用500多种装配工具,从发动机到螺钉和火箭结构都在他的脑海中...崔云对制造火箭的痴迷可以被描述为“没有疯狂,就没有生存”。

1990年7月13日,两长捆火箭燃料泄漏。崔云作为总装测试的一线技术人员,第一个冲进救援现场。

在营救过程中,崔允在船舱里工作了将近一个小时。检查后,他的肺部严重烧伤,生命处于危险之中。那一年,29岁的崔芸是救援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他“拾起”了一条生命。

崔云被调到工艺组是因为他太虚弱了。每个人都以为他会从现在开始离开装配线,但没过多久,崔允申请调回装配车间,并继续用自己的生命保护长征火箭的安全。

从一个年轻的少年到今天的火箭组装大师,崔允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实践航天飞机的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2019年4月2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团巨大的火焰在群山中升起,直冲云霄。长征3A系列运载火箭成为中国第一个发射次数超过100次的单系列运载火箭。

然而,长征3A系列中的第二枚火箭——长征3B号,在其诞生之初就遭遇了“难产”。

1996年2月15日,长征3b第一次发射作为运载能力最大、研制难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火箭,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现年8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昊是火箭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他清楚地记得,在火箭点火起飞大约两秒钟后,火箭的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

根据当时的记录,在火箭飞行了大约22秒钟后,火箭头掉在地上,撞向距发射器不到2公里的一个山坡,然后发生了猛烈的爆炸,摧毁了星星和箭。

对龙乐豪来说,那一刻绝对是人生的“低谷”。然而,这群太空人并没有崩溃,而是顶住压力,立即进行故障检测。

用手电筒和蜡烛,龙乐豪和队员们搜索了30多个昼夜。最后,发现金铝焊点的“虚连接”导致控制整个火箭的惯性平台失效,火箭根据错误的姿态信号修正姿态,导致坠毁。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短时间内,研究团队对设计、生产、研发管理进行了全面审查,完成了12种类型和122项测试,提出了44项和256项改进措施。

1997年8月20日,仅仅一年后,长征3B再次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上,连续三次成功发射,扭转了中国被动的航天形势。

20多年前,“绝地反击战”最终催生了著名的太空“双五零”——五个“技术零”标准和五个“管理零”标准,这两个标准至今仍在流传。

正如钱学森回国时所说:“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们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释梦:长征火箭将继续在星空中航行

如果你睡在你的信用记录上,过去的一切都将是零。探索广阔宇宙的未来是长征火箭的舞台。

进入新时代,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相继完成首次飞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瞄准中国载人航天、探月等重大战略需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中国空间科技活动蓝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发展进展顺利。长征7号运载火箭和长征8号运载火箭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预计将于2020年进行首次飞行。

未来,新一代中型火箭将逐步取代现有的中型火箭,继续提高中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保障中国自主、安全、可靠地进入太空。

“2019年,长征火箭将迎来更多亮点。北斗三号、长征五号、嫦娥五号飞向月球,这一切都离不开天空和人,离不开火箭人的托举和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3A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蒋捷说。

“太空是一项高科技、高风险、高挑战的事业。中国航天人员应始终以严格、谨慎、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努力打造金牌火箭,推动中国航天在星空中远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