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以来 国际同行对中国航天曾有哪些预测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报道:申武以来,国际同行对中国的太空飞行有什么预测
新华社记者彭倩
17日7时30分,在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入太空。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人正成为太空的常客。
尽管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起步较晚,但它具有后发优势。国际航天界对中国载人航天的态度和预测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谨慎怀疑到真诚赞赏再到合作期待的转变。
中国刷新载人航天“存在感”
2003年10月16日,当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返回舱上俯下身子微笑挥手时,内蒙古草原上萧瑟的秋风突然成了激动人心的漩涡中心。神舟五号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器。继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年10月,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由两名宇航员发射升空,验证了中国“多人多日”的太空飞行能力,标志着中国人真正尝试太空生活的开始。
欧洲航天局负责与中国合作的官员卡尔·伯格奎斯特(Carl bergqvist)在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后表示,中国的太空发展令人钦佩。过去,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表示怀疑,“但现在这个计划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实现了”。
美国著名太空战略专家琼·约翰逊·弗里斯教授说,中国在神舟五号发射两年后再次发射神舟六号“清楚地标志着中国在太空的长期存在”。她认为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正在快速追赶,每一艘神舟飞船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些技术大多源于中国的原创性研究,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自主探索。
太空行走成为“教科书模式”
经过连续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初步试验,中国再次成功地用一种可以称之为“教科书模型”的技术实现了太空行走。这使国际航天界认识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08年9月27日,发射后43小时,神舟七号收到了打开太空舱的命令。航天员翟志刚开始了中国第一次舱外活动。持续19分35秒的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退出技术的国家。《华盛顿邮报》当时报道称,神七的推出“像教科书一样完美”。
在一次采访中,负责制定太空政策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官员表示,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地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和太空行走,这表明该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纽约时报》称,中国为太空探索设定了一个长期目标,即在2020年前建立自己的空间站,然后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无疑会给中国带来国际威望”。
中国空间站桥梁空间合作
在五年内成功进行了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后,中国正越来越接近建造空间站的目标,并计划在2020年左右建造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和天宫两次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后,国际同行开始期待未来与中国的空间合作。
2011年11月3日清晨,神舟八号和之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船在茫茫宇宙中实现了一个浪漫的“吻”。八神与天宫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表明,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和组装作业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2年,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2013年,神舟10号和天宫1号也成功对接,进一步巩固了相关技术。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司长马兹兰·奥斯曼(Mazlan Osman)当时表示,中国的空间对接是“朝着建立永久空间站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成为能够独立开发和生产对接组件系统的国家之一。她也同意中国坚持独立发展空间技术和积极的国际合作,并希望这种国际合作将继续下去。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天体物理学部主任迈克尔·萨拉赫(Michael Salah)预测,中国未来将开发许多新技术,这可能是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成员所没有预料到的。这场太空竞赛将带来越来越多的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罗夫斯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自主开发的空间站将与国际空间站一起在太空飞行,这不仅为设计更复杂的空间实验创造了条件,也为全球科学家探索宇宙提供了更多选择。
上一篇:天舟一号:为中国航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