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通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首战”的九大“首次”

科普小知识2022-06-07 15:15:05
...

通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首战”的九大“首次”

11月1日,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返航旅程,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再入飞行试验飞行器的回收器成功着陆在着陆区的预定区域。图为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张素拍摄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第一战”九个“第一”

作者,蔡,姜宁

北京时间11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地球。在接受采访时,许多专家表示,这被视为嫦娥五号任务实现多个“第一”的“先行者”,在中国探月史上意义深远。

这是首次实现绕月自主返回。

与神舟飞船返回舱从近地空间轨道返回的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相比,“小嫦娥”号重返大气层飞行试验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中国探月工程监测与恢复系统的副主任周说:“高速跑车和拖拉机之间的制动距离是不同的。”。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的“盘旋、坠落、返回”三步计划,飞行试验者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返回”。“小嫦娥”号的顺利着陆意味着中国已经掌握了飞船再入的关键技术,并以接近第二宇宙的速度高速返回。

首次采用半弹道跳跃弹道设计。

“小嫦娥”在高速返回大气层时受到控制。滑翔之后,它再次进入大气层,飞到着陆区。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副总设计师郝希凡表示,这种类似“撇水”的轨迹设计旨在降低能量和速度。

轨道要求极高的控制精度,飞行器再入角度的允许误差范围约为±0.2度。"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只有一个薄薄的纸一样的缝隙才能让飞机安全进入。"周对说:

国内首次使用航空级环路热管。

该测试仪热控子系统的总设计师宁贤文表示,返回舱在返回舱阶段的表面温度将超过2000摄氏度。为了保证返回舱中各种仪器的正常运行,他们开发了各种特殊的耐热和传热材料,并采用了国内航天级低密度、高公差的环形热管。

当以高速返回时,返回器的表面由于与大气的严重摩擦而变热,形成等离子体鞘,这中断了有效的通信,通常称为“黑色屏障”。周表示,为了应对两个“黑障”的任务,控制中心提前注入延时控制数据指令,相当于授予“智能包”。

测量和控制天线首次安装有正负z轴

TT&C天线通常安装在卫星的正X轴上,这意味着地面TT&C站的方向是固定的。这一次,返回器安装在正X轴上,从而确保在大多数巡航阶段它可以面向太阳,以确保能量供应。

在正负Z轴上安装TT&C天线意味着地面TT&C站需要根据轨道变化实时测量与返回者的关系。“为高精度瞄准再入角预设了六个中途修正,但只需稍加调整,最终取消了三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吴说。

深空干涉测量中心首次实时参与

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新建的深空干涉测量中心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基于光纤的有线干涉测量系统,加工精度优于10皮秒。该中心还首次建立了接收和处理无线电月球数据的原型系统。自美国阿波罗时代以来的30年间,国际上再次开展了无线电月球勘测的科学研究。

一些监测站首次投入运行。

周说,这一次,中国的“王源”调查舰队,在国内外陆基站,和卫星中心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和安形成了一个空间通信网。

参与嫦娥一号至三号任务的北京航空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宋军担任TT&C司令部飞行控制小组副组长。他说,五六个TT&C站也首次用于月球探测项目,并在返回的关键点被跟踪。

长征三号丙增强型火箭首次发射

具有运载任务的改进型长征三号丙至二号火箭首次出现。该火箭比长征三号丙的基本型号高约1.5米。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胡伟说:“运载能力已从3.8吨增加到3.9吨,可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

火箭的另一个“增强”是应用了5兆字节的码率测量技术,“设计者可以在火箭上设置更多的参数,这是国内现役火箭采用的第一项技术”。

首次使用剩余燃料调整火箭末级

火箭的最后一级与探测器一起进入*返回轨道并重返地球,“火箭的最后一级不能像探测器一样控制姿态,着陆区域难以预测,地面保护也很困难。”胡伟说,为了避免末级失控重返地球的影响,火箭在完成主要任务后,利用箭上的剩余能量主动调整轨道。

“它不仅能释放火箭的剩余能量,降低解体和爆炸的可能性,还能使火箭的末级离开重返轨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大椭圆轨道。”

国际卫星首次在高轨道运行

该任务还携带并发射了一颗卢森堡4M小型卫星,主要用于验证卫星的长期电池运行。胡伟说,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早就进行了商业装载,但这是长征3A系列火箭首次执行高轨道任务。

卢森堡表示,卫星发射和数据传输符合预期,并赞扬了中国的火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