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个“大棋局”:访“墨子号”研究团队
新华社合肥6月17日电:“墨子坠子解决量子问题——访中国“墨子”研究团队
中新社记者张素
这是一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国际象棋比赛”。一方面,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质疑量子纠缠。另一方面是不断涌现的接班人,与科学“应该携手”。
双方正围绕纠缠的本质进行“抢劫和斗争”。爱因斯坦声称量子测量结果是由一些“隐藏变量”预先决定的。爱尔兰物理学家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在爱因斯坦局域化现实的假设下,他严格限制了同时测量两个分离的纠缠粒子的实验。
“象棋路线”逐渐清晰:只要“贝尔不等式”没有被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局部实在论就可以被打破。
然而,下棋并不容易。量子纠缠本质上是脆弱的,制备好的纠缠粒子被分散到两个相距很远的点上,导致由于地面条件造成的过度损耗。量子纠缠分布实验停留在100公里的水平,没有形成致命的打击。
研究量子实验研究大师安东·蔡林格的中国科学家潘剑伟在国外留学后成为国际象棋的主要玩家,但首先不得不面对一盘“死棋”。他发现量子中继器实验“没有实用价值”“我感到疼痛。”他告诉中国新闻社的记者。
2003年,痛苦的潘剑伟提出用卫星实现长距离量子纠缠分布。他把它描述为当时的“悲剧”,因为大多数科学家对这个想法的评价是“荒诞的”。直到中国科学院的领导说,“相信潘剑伟,让他发疯。”
潘剑伟用100万元的研究基金招募了士兵,彭承志也加入了这个团队。在过去的14年里,他的白发越来越多。当被中国新闻社记者问及他的经历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这个团队工作很好,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
这种喜悦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研究团队“在一个独特的地方遇见生活”,并且经常做出精彩的举动。2005年,13公里,2010年16公里,2012年100公里,他们不断“加长”量子纠缠分布的距离,一步步包围着爱因斯坦的位置。
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这颗星是为了纪念2000年前倡导科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而命名的。它也应该被命名为“黑色领路”。
“国际象棋”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科学家正在与时间赛跑。彭承志说,该小组每晚只有八分钟时间接收卫星“坠落的孩子”,该卫星在相距1200多公里的两个地面站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超速行驶。卫星上的纠缠源负载每秒产生800万个纠缠光子对。经过一系列精巧的设计,他们实现了1000公里数量级的量子纠缠分布。
实验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置信度超过99.9%。2017年6月16日,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到目前为止,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实验研究成果."潘剑伟松了一口气。
这是百年象棋游戏的结束吗?
潘剑伟摇摇头。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堵住光的*意志选择的漏洞。爱因斯坦方面对此提出质疑。所以潘剑伟想出了“手把手”的想法,把光源放在地球和月球的拉格朗日点上,把量子纠缠分配给人造宇宙飞船和月球。这一行动将跨越30万公里。
"我们希望再工作15到20年来完成后者."47岁的潘剑伟看着坐在一边的41岁的彭承志。"也许彭承志和他们会完成相关的实验."
“墨子的成就让我们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可以在科学上做得更好。”彭承志接过话头说,在堵塞光的*意志选择、量子纠缠分布和引力波探测、精确测量等领域仍然有“大棋局”。(结束)
阅读更多
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高度赞扬中国的量子卫星实验:巨大的技术成就
中国量子卫星实现千公里量子纠缠分布
专业解读:世纪之争在墨子量子卫星上检验
中国的量子卫星实现了“一步一千英里”的世界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