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四部科普作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产业链仍不成熟

科普小知识2021-11-09 14:42:29
...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虽然这个数字比五年前高得多,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优秀的科普作品是提高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在最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有四项授予了科普项目,这是近五年来的新高。尽管获奖项目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科普专家表示,中国仍然缺乏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要探索和完善鼓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各种机制,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科学传播奖励制度。

“地球变暖”已成为过去7年来第一个以电子/视听出版物为载体的科普获奖项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奖励办公室”)统计显示,有4个科普项目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种是纸质出版物,即“不能隐藏的食品添加剂——院士和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东西”、“了解青光眼克服青光眼”和“国民健康的10万个理由”系列,重点关注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一部是电影《地球变暖》,这是7年来第一个以电子/视听出版物为载体的科普获奖项目。

国家奖励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强中国科普创作队伍建设,提高科普创作水平,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2005年起成立了专门的科普小组,奖励对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做出直接贡献的公民。科普小组的审查范围暂时限于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和科普音像制品,并且必须符合2000年后公开出版发行和三年以上公开出版发行的条件。

记者对2012年至2016年获奖的科普项目进行了梳理,发现过去五年获得科技进步奖的科普项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有一个获奖项目,“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2013年,有两个项目,即“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基因的故事——解读生命密码”。在2014年,有三个项目,即"古代悸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专家回答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听叔叔讲银杏的故事"。2015年,将有三个项目,即“玉米田种植系列手册和挂图”、“前列腺疾病100个问题”和“中国载人航天科普系列”。同期,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数量普遍减少,科普作品的获奖比例也有所上升。

国家科普作品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热情。《温暖的地球》的导演、*新电影集团的副制片人柯忠华说,279个奖项中有一些是授予科普的,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对科普的重视。他希望带领团队制作更多更好的科普电影。《不能隐藏的食品添加剂》的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也表示,该奖项是对科普工作的表彰和鼓励,今后将通过更多的形式,继续调动更多的力量做好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科普工作。

我国优秀的科普作品还很少,形式单一,不够普及。

专家表示,尽管在过去的五年里,获得科技进步奖的科普项目数量创下新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科普工作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仍然很少有好的原创科普作品,如形式单一、普及程度不够等,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科普创作。

国家奖励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其他奖项相比,推荐获奖的科普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推荐渠道相对集中。近年来,评论还发现,科普项目的质量普遍参差不齐。例如,一线科研人员撰写的科普作品有很好的学术保证,但在版面、艺术设计和印刷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整体质量较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选的优秀科普作品奖是中国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普作品的权威奖项。长期从事科普作品评价工作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表示,中国原创科普作品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内容、设计、制作、照顾读者感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很多好的科普作品?陈玲表示,中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普创作激励机制。重点是专职创新人才短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从事科普的科研人员缺乏相应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优秀和经典的原创科普作品都是由老一辈科普作家写的。尽管多年来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写科普作品,但高水平的原创作品却很少。这与我国早期的文理分科等人才培养机制有关。许多研究者缺乏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一些作家缺乏理解科学的能力。”陈玲说。

柯忠华赞同这一观点。拍摄科普电影时,他的一个担忧是没有好的剧本。“国内影视制作人大多来自文科,缺乏专业素质。然而,海外科普纪录片拍摄团队的许多成员本身就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

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职责。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说,向公众解释研究是许多科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项目需要向全社会解释其科学价值,并让公众知道正在进行什么研究。

陈玲说,我国的科研人员往往缺乏从事科普创作的动力和促进科普创作人才成长的环境。“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发表的论文和设计的产品上,而较少关注科学的传播。科学家通常在科学研究方面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所以很少有人有动力写科普文章。”

孙坦言,《不能隐藏的食品添加剂》的编辑工作是由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在业余时间完成的。近年来,全国已经举办了200多场科普讲座,其中大部分是在周末。

没有硬性的评价指标,产业链不成熟,难以在市场上赚钱,导致原创的高质量科普内容太少。专家建议,要探索和完善各种机制,鼓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同时培育科普产业,调动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积极性。

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科学传播奖励体系

陈玲认为,科普创作的繁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才和市场的成长。奖励科学传播工作可以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在目前具有很大的价值。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科普奖励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科学传播奖励体系。

发达国家设立科学传播奖始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90年代迅速发展。目前,*和社会组织占主导地位。*优先考虑综合奖项,而科学和技术协会更加重视专业奖项,这些奖项数量众多,在细分领域有很大影响。例如,英国皇家学会的“迈克尔·法拉第奖”、“温顿科学图书奖”、美国化学学会的“詹姆斯奖”、美国天文学会的“卡尔·萨根奖”等。

从奖励对象的角度来看,有对科普作品的奖励,如“温顿科学图书奖”和“绿色图书奖”,也有对个人贡献的奖励,如“卡灵加奖”和“开尔文奖”。有些奖项是以科学家或著名科学传播者的名字命名的。公众通过奖励对传播者的工作进行认可,具有较好的社会导向作用。例如,著名的科普奖“卡尔·萨根奖”就是以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爱德华·萨根的名字命名的。

从奖项的范围来看,它们涵盖了许多领域,如科普新闻传播、科普图书、影视动画、科学评论和科学教育。

陈玲说,虽然中国的科学传播奖很多,从国家和行业协会到地方和企业,但科学传播奖的设置体系、数量、范围和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层面,很少有享有盛誉的科学传播奖,品牌知名度不高。奖项的种类不够丰富。当地奖项的影响力不高。对利用科学传播名人效应的关注不够。

此外,专家还表示,中国科学传播奖的评选范围狭窄,类别相对单一。例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普奖励范围主要是科普作品。陈玲建议,可以探索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中设立一个单独的科学传播奖,以扩大该奖的范围,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个项目。“如果从事科学传播也能在国家一级得到认可,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就会愿意从事科学传播,他们的特殊技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科学传播奖数量少,奖金低。大多数只是荣誉称号。专家认为,随着科学传播形势的发展,原有的奖励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鼓励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设立公共性质的科普奖。扩大科学传播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几个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陈玲告诉记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也在探索如何团结其他社会力量,做好科普创作的奖励工作。“虽然目前很难缺少奖品和好作品,但我们会尽全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