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大:以“三学”促“三农”创建一流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历史使命。坚持“学生发展是立校之本,学科发展是立校之道,学院发展是立校之本”的“三学”理念,开展各项办学工作,激发各项办学要素的活力,形成合力,加快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步伐。西北农林大学作为中国农林水科学最完整的农业大学,坚持“学生、学科、学院”的原则,共同办学。它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激发大学的办学活力,增强学科竞争力,调动大学的创造力,实现大学的价值和目标。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修身养性。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修身养性,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应把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健全人格、扎实基础、突出能力、全面素质”的优秀农林人才。
首先,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实施人才分类培养。首先,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人才平台,实现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类培养。其次,我们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办学的意识。
二是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发展的权利,给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满足学生发展的主观要求,将有助于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对于农林院校来说,建立完善的奖励和贷款制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农林学科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是突出价值观的塑造,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利用国情、农业形势和大学使命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农业院校要把思想引导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品牌效应。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传统,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感,培养鼓舞人心的农业科学和“三农”思想感情,是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接受教育,发展人才,做出贡献”。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支撑、社会调查、校村对接、义务教育支持、勤工俭学和环境保护宣传。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形成品牌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为学科建设奠定基石。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它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研究深层次科学问题、实施高效社会服务、传承优质文化的基础。加强一流学科建设,要按照学校办学传统,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区域发展实际,树立学科发展理念,优化布局结构调整,发挥学科集聚共生效应,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布局。
首先,我们必须促进结构的优化布局。学科布局决定了大学的定位和特色,也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力度。西北农林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细化方向,发挥聚集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7+4”学科结构,即“7个重点学科群(作物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动物生产与疾病防控、农林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与生态修复、水科学与农业工程、食品加工与营养安全、 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4个基础支撑学科(生物学、基础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了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要明确有效的建设路径。首先,要重视目标整合,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整合研究方向,系统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努力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加强团队整合,以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出发点,整合科教力量,促进协同创新。第三,加强资源整合,整合各种学科资源,相互投资,推进多个学科高度和研究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学校“顶天立地”的战略支柱。最后,要促进合作与融合,加强国内外合作,特别是以“一带一路”为牵引,整合科教资源优势,提高水平,增强贡献,全面提升学科水平。
第三,必须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高水平农业大学必须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考虑发展方向,完成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国家使命。农业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科学和关键问题,为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西北农林大学以学科为导向,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建设配送站,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快速通道。第二,“西农”模式是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高校推广农业科技,在国内外反响良好。第三,坚持“以贡献求支撑,以服务求发展”的原则。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业科技资源,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第四,应加强国际协调。建设一流的学科,必须紧跟国际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一方面,要实施学科建设国际化战略,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通过学科发展国际化平台的建设,明确学科发展的优劣势、可依托的资源、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要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推动重点学科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和科研项目。此外,有必要积极引入国际通用标准,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学科建设的真实水平。
充分依靠高校激发办学活力
学院是学校的主体和重点。办学功能的发挥和办学主体地位的体现决定了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为了提高办学水平,我们必须尊重学校的主体,充分激发学校的活力。实施科学的高校分类管理,倡导“一个学院,一个产品”,引导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创新高校两级管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大学内部,每个学院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特点。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每个学院的发展。高校必须主动应对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改变过去组织内部管理的统一管理模式,采用分散甚至授权的两级管理模式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是重构学校与高校的管理关系。首先,在学校层面,实施战略规划和管理,强化部门监督职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对学院实施宏观管理。其次,在高校层面,要扩大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权力,扩大高校人事管理的自主权,改革高校领导选拔任用方式,创新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扩大高校在资产物流管理方面的自主权。最后,建立了宏观管理监督、学校自主运行的两级管理*,实现了从“以校治校”到“以校治校”的根本转变。
三是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创新高校评估机制。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目标和实现其功能的需要,学院(系)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办学的发展目标根据类型进行合理定位。按照定位进行分类评价和资源配置,使学院明确办学目标,自觉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学发展。按照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类,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大学分类评价,强化评价的导向作用。改革高校评估机制,把绩效评估、水平评估和发展评估结合起来,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系统。随着大学内涵、功能和规模的发展,大学的复杂化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尤其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大学的发展,理清大学内部的各种关系,形成大学发展的合力。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农业院校必须坚持“三并行”的理念,协调好学生、学科和院校之间的关系,配置好各种资源,有效推进各项学校工作。
(作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原名:以“三学”推进“三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