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丁一汇院士:提升南海气象观测能力刻不容缓

科普小知识2022-01-02 19:45:13
...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台风、暴雨、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在南海频繁发生,对渔业、交通和近海石油勘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气象部门有责任保护该地区免受灾害和资源的侵害,并履行其国际义务。就中国南海地区气象设施建设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

据报道,南海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温差小。年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这是台风、暴雨、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高发区。从全球角度来看,南海是北半球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也非常关注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全球气象数据交换站。中国还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气象组织)规定的向全球海难安全系统(海难安全系统)负责的Xi-印度洋地区(包括南海地区)提供海洋气象信息的国际义务。

丁指出,气象观测设施的建设是提高南海地区气象预报能力的基础。南海气象观测设施和通信设施建设是加强和改善我国海洋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报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做好海洋公共气象服务的第一步,是增强本地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第一步。

据报道,中国南海地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源自或穿过南海的天气系统经常给沿海地区带来灾难性天气。登陆南海的台风*国登陆台风的80%以上,其中36%来自南海地区。同时,它也是南海季风爆发的关键地区,标志着中国和东亚雨季的开始。

此外,南海是北半球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加强南海气象观测预报服务能力建设,获取基础观测数据,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有助于科学了解大气海洋状况,准确把握海洋天气和气候演变规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南海地区逐步建立了多种观测服务,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雷达探测等。其中,西沙永兴岛和南沙永暑礁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气象数据交换任务。

丁说,1994年开始准备的“南海季风试验”,是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持的第一次大气和海洋综合观测试验。当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和*的科学家都参加了实验和研究。实验持续了五年。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密集地面和探空观测以及海洋浮标和科学研究船等特殊观测项目。获得了大量南海季风、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海洋的爆发和演变的观测资料,为南海季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提供了数据。这些数据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据报道,近年来,中国根据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的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岛屿上建设了数十个自动气象站和雷电监测站,并对原有气象站的气象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在不久的将来,还在准备在南中国海地区开展观测试验,如飞机探测和海洋气象浮标,以支持世界气象组织在台风领域的科学研究。

丁还指出,面对南海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南海的海洋气象设施仍然不足。南海海基气象观测应主要填补重点区域的监测空白,岸基气象观测应主要优化和补充现有观测能力。中远海基和空基的观测能力也应相应提高,以增强海洋气象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原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提高南海气象观测能力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