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极端天气趋多如何有效应对

科普小知识2021-07-23 21:58:34
...

南北半球的冰和火是双重的,而中国南部的暴风雪是干燥的,北部是寒冷的。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应对?(绿色焦点)

人民日报(2018年1月27日,09版)

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极端天气趋多如何有效应对

一月初,湖北枣阳的一场暴风雪导致61000名居民断电,救援人员前往各地修复供电设施。人们的视野

最近,一场“炸弹旋风”袭击了美国东部,在纽约等地造成了严重的降温和暴风雪。在刺骨的寒风中,美国东北部最高峰华盛顿山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8摄氏度。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南半球许多地方的极端温度超过40摄氏度,悉尼的最高温度达到47.3摄氏度,为1939年以来的最高温度。南北半球“冰与火的两个天空”的场景就像电影中的特效场景。

在我们国家,最近南方的一些地方也有暴风雪,而北方已经变得“少雪”。天气怎么了?尽管全球变暖,为什么有些地方遭受罕见的低温?如何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

南方的暴风雪干燥而寒冷,北京的第一场降雪勉强“符合标准”

“你在阳光明媚的南方下着大雪,而我在北方寒冷的夜晚感觉像春天一样。”今年冬天,部分歌词变成了现实。暴风雪袭击了中国中部和东部的许多地方,而北部一直干燥寒冷。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初冬雪来得晚,而且雪很小。

从1月21日下午开始,“北京将有第一场雪”的消息就传开了。然而,许多人说他们第二天根本没有看到雪。北京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晓晖解释说:“由于冷空气快速移动和低湿度的综合不利因素,这个降雪平原地区只有积雪,地面没有积雪。”尽管降雪量不大,但这是北京自冬季以来首次出现大规模降雪,北京20个人工站中有17个站观测到降雪。

由于第一场雪的分布不均匀,在这一轮雨雪期间,北京南郊的气象台没有观测到降水。因此,从去年10月23日到今年1月24日,南郊气象台连续94天没有下雨。

截至1月下旬,全国有74个气象站经历了极端事件,持续无降水天数较多,其中河北、山东、天津和内蒙古部分气象站持续无降水天数为70-80天。

北方总是盼望着没有大雪,但是南方有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在南方很少看到雪的人非常兴奋,他们在网上和朋友圈子里分享南方多彩的雪景。许多人感到困惑:自从冬天开始,南方和北方一直在经历“不均匀的干燥和湿润”。这是怎么回事?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告诉记者,降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水汽和冷暖空气的汇聚,两者缺一不可。最近,冷空气非常活跃和强烈,南方的水汽输送也很强。冷空气和暖空气在中国南方相遇,伴随着两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相反,北方的冷空气相对较强,基本上受西北气流控制,呈现干燥寒冷的状态。

这种天气和气候正常吗?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徐小凤研究员表示:“按照气候异常的标准,到目前为止,中国整体气候演变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持续性异常的极端天气。然而,这只是一般情况,不能代表或反映某一地区和某一时期的情况。对于生活在特定地区的人们来说,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他们对天气和气候的感知会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会经历很大的差异。”

确定极端天气有一个科学标准。根据去年全年各气象台站的监测数据,日降水量和日最高气温已达到“极值”水平,呈上升趋势。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服务官周冰表示,2017年是中国气候正常的一年,气候灾害轻微。全国平均气温比正常高0.84摄氏度,是自1951年以来的第三高。全国有225个站点的日降雨量达到了极端事件的监测标准,略高于去年。其中,31个县市的日降水量打破了历史记录。全国共有437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大大高于去年。其中,113个站的日最高气温超过了历史极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气候异常。“就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特征而言,如果没有大规模连续的极端天气,周期性和局部性的变化和不变性应该是正常的。在广阔的陆地面积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天气和气候总是会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出波动和差异。”徐小凤说。

全球气候变暖不断打开极端天气的潘多拉盒子

在世界上,极端天气往往会增加和加剧。人们普遍认为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全球变暖。

世界气象组织(WMO)最近发布公报称,2017年可能是自气象记录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第三高的一年,也将是不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所有年份中最热的一年。周冰说,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开始变暖,这一趋势自本世纪以来有所加剧。地球正在变暖,打开了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盒子。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017年,世界各地发生了一系列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大西洋飓风接连袭击北美和加勒比海,这是历史上最强的飓风,“伊尔玛”席卷美国和其他地方,美国西岸遭受“地狱热浪”袭击,新德里遭受严重空气污染,南加州的托马斯野火是历史上最大的。“这意味着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增加了影响和风险。”周冰说。

全球变暖为大气和海洋提供了巨大的动能,使气候变得更加极端——越干越湿。宋连春说,随着气候变暖,不稳定性增加,大气含水量和“持水”能力增加。最初的大气可以被少量的水蒸气饱和,从而导致降水,但现在大气可以“抑制”更多的雨,需要更多的水蒸气,而降水只有在不能被抑制的情况下才会形成。这导致要么没有降水,要么降水非常多。

此外,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地球下垫面的特征,使得城市气象灾害更有可能发生,风险增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面临的高温、洪涝、干旱等灾害风险将加剧,环境保护压力将明显加大,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严峻。”周冰说。

灾难电影如《后天》中的场景会成真吗?我们如何抵御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

“灾难电影中的场景既虚幻又夸张。然而,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给人类造成的灾难确实是巨大和现实的。龙卷风移动房屋,洪水将汽车推上树,沙尘暴让白天变得像夜晚,堰塞湖瞬间形成,生态环境恶劣。”周冰指出,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到718亿美元,而从2001年到2011年的短短10年间,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迅速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达到1000多亿美元。2017年,仅大西洋飓风哈维就造成了超过18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美国历史最高。

强调“适应”和“缓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专家认为没有必要对极端天气感到恐慌,但有必要高度重视并科学地应对它。周冰提醒说,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阶段,但许多人对各种极端天气知之甚少,尤其是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巨大灾难性后果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灾难发生时,人们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匆忙行事,从而加重了灾难的危害。"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适应”是一个更加迫切和现实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适应气候的能力。”

周冰认为,要提高适应性,必须加强预测和相关基础研究,这是防灾的前提。同时,要加强极端天气应急机制建设,做到有备无患。此外,应加强极端天气及其危害的宣传。只有通过普及这一知识,整个社会才能对灾难性天气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出现当山洪爆发和其他灾害到来时,一些人不愿离开家园的情况。

面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新高。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403.3ppm(百万分之几),是工业化前(1750年前)水平的145%。“中国一直积极参与、推动和签署《巴黎协定》。它是通过立法程序批准《巴黎协定》的首批国家之一,也是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计划的首批国家之一。”周冰说,中国通过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当之无愧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领导者。今后,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节能降耗,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力度,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碳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交易。

洪水、暴风雪、高温、干旱和其他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周冰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协同努力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我们应该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垃圾分类、公共交通、节约用水、节约食物等开始。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徐小凤强调:“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加强对大气演变的监测和分析,科学认识,遵循规律,预测预报,同时采取合理对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