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记录亲历者口中的科学春秋

科普小知识2021-09-22 21:23:26
...

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记录亲历者口中的科学春秋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系列”的书影

■我们的记者张文静

到2018年3月,共有52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以下简称“口述史丛书”),其中54种将全部出版。从这个话题被提出到它完全发表,花了12年的时间。“在十年寒热天气中,保持中国科学的真实历史,写春秋”的*丛书,终于要完成了。

科学的*不容忽视。

“*系列”的编纂始于2006年。当时,通过访谈记录科学家个人科研经历以展示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想法困扰了湖南教育出版社系列策划人兼编辑李晓娜近十年。

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黑暗中觉醒并向光明奋斗的世纪。当历史进入21世纪,人们自然会回顾、整理和研究整个过去的世纪。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历史学家仍然更多地关注政治、军事、文学和艺术,而较少关注科学,根据历史惯性。

自1995年以来,通过与杜光炽、陈、等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接触,了解了近代中国鲜为人知的科学发展史。当时,没有系统的中国近代科学史权威著作。因此,计划采访一系列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想法在她脑海中萌生。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想法一直搁浅到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重点出版计划征集时,她再次提出了这个话题。当时,它与中国*的热潮相吻合。在研究了这一体裁之后,李晓娜与范鸿业反复讨论后,将其命名为“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采访来整理历史事件的口述回忆。*不仅可以极大地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且可以展示和挖掘科学活动记录背后的当事人情感世界,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的全貌。当时,*书的内容相当零碎,大多集中在文化名人和政治家身上,而科学领域被忽视了。”李晓娜说:“因此,如果‘*丛书’能够出版,它将成为第一个从科学家的记忆中挖掘20世纪中国科学史的大型丛书。”

2006年,当这个话题在“十一五”规划中被正式选定时,李晓娜立即离开长沙前往北京寻找合适的作家。在时任《中国科学报》总编辑杨的推荐下,她结识了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专家范鸿业。范鸿业和李晓娜有着同样的想法,接受了《*丛书》主编的重任。

“为了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该系列的编委会没有邀请享有盛誉的著名专家,但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研究。他们都是年轻的专家,在科学史和*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如科学史专家王,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堪称一部活的科学史词典,被聘为该丛书的副主编李晓娜说。

2006年6月,与青年编辑曹赴京,由范鸿业、、王、熊为民、、杨、张大庆、等组成的丛书编委会在京首次见面。历时12年的丛书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就能写作”

“*系列”的手稿分为五种风格:一是口述自传,在来访者的协助下以第一人称叙述;二是人物的采访记录,以问答对话的形式书写。第三个是自我报告,由目睹者撰写。第四种是专题访谈,用重大事件、成就、学科、机构等话题,做小组访谈;五是整理旧书,选择符合本系列重印目的的国内外现有出版物。

该系列的受访者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的科学相关岗位的关键人物、重要决策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该系列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尤其是世界领先领域,并涉及新中国的许多重要科学决策。

这种广泛的材料选择在王看来尤为独特。“范鸿业有过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经历。他知道,在科技领域有一批富有传奇色彩的管理人员,比如曾经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系原副主任薛。科学哲学家范戴年也是叙述者之一,他撰写了《走在革命、科学和哲学的边缘:范戴年口述自传》一书。这些叙述者不是科学家,但他们也经历了科学界的许多重要决策和事件。他们的叙述使20世纪的中国科学史更加完整王对说道。

这种广阔的视野也给该系列的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来自居里实验室——杨承宗口述自传》和《军事工程师、导弹、三线——许兰茹口述自传》的作者卞看来,它既是“热点又是冰点”,而他写的两本书则是“冰点”。

“杨承宗是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创始人。他是埃琳娜·乔里奥-居里夫人的学生。在回到中国之前,朱里奥·居里先生和他有一个特殊的约会,让他回去告诉*:“如果你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原子弹,你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杨承宗回国后,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放射化学人才。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放射化学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然而,他并没有成为院士或“两颗炸弹一颗星”的获得者,他的名字逐渐变得不为人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东风1号的代理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许兰茹也是如此。出版这样一本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幕后无名英雄的书很难获得经济利益。然而,这一系列书籍愿意“不拘一格地写人才”,这显示了它写历史的诚意卞东子说。

王在这一系列书中特别提到了专题采访,认为它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从最早的《中关村科技城的崛起》、《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到后来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访谈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原子弹的摇篮》、《原子弹的摇篮》等,许多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一个主题发言,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全景

严格规范和抢救史料

由于知识、修养、经验、环境、记忆等因素的影响,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口述叙述者在回忆历史事实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为了实现“保持中国科学的可信历史”的目标,该系列的编委会对被采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能够与被采访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泛泛而谈。

因此,这一系列的受访者主要来自科学史上的研究人员和资深记者李晓娜表示:“由于很难找到有经验的采访者,该系列的编委会也对有一定基础的人员进行了口述史采访培训,从口述史的规范、系列的主题、采访提纲的制定、采访技巧、注意事项、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并制定了统一的汇编范例。”

例如,编辑委员会要求每本书的采访内容应基于叙述者的科学生涯和相关活动,辅之以家庭事务、政治事务或其他社会活动,这些不应篡夺主持人的角色。无论是采访还是口述自传,都是用口语来描述事物,避开了文学创作的写作风格。如果在面试中没有澄清或解决办法,被面试者应该做出必要的评论和解释。如果对一些重要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就应该尽量不同,并做出必要的解释或考证等。此外,手稿的标题、签名、前言、引言、注释等细节都有详细说明。

“口述科学史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从一开始,我们就建立了统一的采访和编辑标准,以确保稿件和出版物的质量。我们希望率先在我国建立*出版物的专业和标准化标准。”李晓娜说。

由于20世纪参与中国科学事业的老一代科学家都很老了,《*丛书》的作者们总是感到刻不容缓。中国航天工业创始人钱学森、生物物理学创始人贝、国家科委原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接受了几次采访后,被送进了医院。后来,钱和贝相继去世,采访无法继续。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原所长屠光池也经历过红色传说,在多次采访后也因病去世,但尚未完成李晓娜说,这给该系列的作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幸运的是,这一系列的书籍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历史资料,不仅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也安慰了这些杰出的科学家。据王介绍,该丛书中《黄土之恋——刘东升口述自传》一书的内容实际上来源于刘东升本人留下的录音记录。他用录音机录下了他的生活经历。直到这个系列出版,才有人组织它。

在过去的12年里,许多口述作家和编辑尽一切努力出版“*系列”。他们严格控制了出版物。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在李晓娜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系列书籍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认知价值,以及在*领域的探索意义将日益凸显,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新闻》(第二版结果,2017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