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家发现短周期类地行星形成机制

科普小知识2022-03-14 22:34:05
...

新华社南京2月24日电(记者王觉岳)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和紫金山天文台的纪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小组,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了太阳系外短周期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和轨道特征。这项研究对于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短周期类地行星是离恒星非常近的系外行星,质量与地球相同。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发现的3500多颗系外行星中,超过十分之一是短周期类地行星。由于它们离恒星很近,它们的公转周期一般不超过50天。其中一些离恒星的距离只有地球和太阳的20倍,而公转周期只有10天。这些行星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它们离恒星如此之近,一直是天文学家探索的问题。

纪说,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建模。研究发现,从一开始,短周期类地行星并不都离恒星很近,它们的形成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轨道迁移。随着迁移的过程,这些短周期类地行星的质量也不断增加,最终质量达到稳定,当它与地球的质量相等时。

此外,进一步的轨道周期研究还表明,在由三颗类地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中,当行星公转周期之比接近4:2:1时,约有17%的行星系统能够达到稳定。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短周期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和轨道特征,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解释其他类似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例如,研究人员在这个数值模拟中发现,由木星质量的行星、陆地行星和土星质量的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当旋转周期的比率接近4:2:1时,也能达到稳定。我们还希望在未来的天文观测中找到这种行星系统的例子。”纪说:

该结果最近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的网络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