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留学生行贿导师:潜规则在*高校行不通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3:51:43
...

一名26岁的中国学生在巴斯大学攻读研究生,专攻创新和技术管理。当他得知自己的论文不及格时,他立即要求见导师,并想通过行贿来修改论文成绩。

布里斯托尔法院的审判显示,这位年轻人在见到两位导师后说,“我是一名商人。”然后,他拿出5000英镑现金放在桌子上,说:"如果你让我通过并毕业,你可以从桌子上拿走钱。"我保证再也不会打扰你了。“这一招没有奏效。教授拒绝同意修改他的学术论文结果,并要求他立即离开。当那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拿他的外套时,一把模拟手枪从他的外套口袋里掉了出来。这名国际学生因试图贿赂教授以获得学位而被判12个月监禁。与此同时,他因携带仿真枪支被判处6个月监禁。

这个案例与2006年发生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陈静案例非常相似。2006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静进入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2月,将举行“应用分析的选定理论”课程的考试。考试前,她把1万港币放进戴副教授的邮箱,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向戴辉索要试题和答案。戴老师立即向香港廉政公署报告。陈静最终被判处6个月监禁,并没收了1万港元贿赂。

潜规则在中国之外遭遇滑铁卢。它们所反映的信息非常大。可以从制度因素、反腐环境、公民意识等方面进行探索。然而,作者最关心的是教育生态和两人选择的逻辑起点。

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情况更加严重。泄露试卷并利用它们来寻求财富和颜色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2005年,一名女学生通过性贿赂获得了一所大学两个专业课程的试题和答案。后来,另一所大学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该党也收到了10万元的贿赂。至于招生目标,博士头衔作为商品销售等情况并不少见。

还有一种现象媒体很少报道,但只要他们留在国内大学,他们就听说过:学生给老师送礼是为了修改成绩或获取利益。这种潜规则在高校非常流行,这是大家都有的。

虽然与一些社会习俗相比,高校的潜规则不过是小儿科,但它们在高校内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方面,它们剥夺了高校和大学教师应有的尊严,它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突然萎缩;另一方面,它助长了学生的不良风气。当他们面临考试不及格等问题时,他们总是抓住机会,总是想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措施来“通过考试”。很难说上述两名外国学生的事故不是国内大学规定的“打牌”的结果。不幸的是,他们在国外学习时并不理解别人的规则,他们仍然把隐藏的规则当作清晰的规则。结果,丑闻爆发,他们被监禁。

令人惊讶的是,在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国内很多人指责戴老师“不人道”,学生在犯错时应该优先考虑教育。他没有保护学生,而是把他们关进*。这种声音,本身就反映了那些习惯于在潜规则的环境中呼吸的人,“已经在鲍鱼餐厅住了很长时间而没有闻到它的臭味”。

事实上,如果把这件事放在内地,即使是诚实的教师也可能只会把钱交给上级,而不会向司法机关举报,因为内地的法律环境不同,感情因素往往比其他地区更大。但是这种纵容的结果是什么呢?这是对学术纯洁和教育公平正义的漠视。这也是隐藏规则无法有效管理的根本原因。

放眼世界顶尖大学,它们都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诚信,坚持学术公正。过去几年,仅在德国,就有七八名高级官员成为学术不端等问题的受害者。然而,与中国相比,这些高官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幼稚了。例如,前德国教育部部长长沙范被判剽窃,因为他引用了自己发表的文章,但没有说明出处,因此违反了学术规范。这在中国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正因为德国社会有如此偏执的“清洁”和自我净化能力,它才能创造出赢得世界尊重的一流结果。

2012年5月,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在武汉大学前任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研讨会”上感叹道:“包括北京大学在内,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高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聪明、世故、守旧、擅长表演、知道如何合作,并且更善于利用系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不能坚持学术公正,执行最严格的学术标准,相反,它们将允许社会的潜规则占上风,甚至允许教育资源成为可以批发销售的商品,那么大学生在大学里能学到的最深刻和“最有用”的知识可能只能通过厚厚的黑色来学习。(原标题“贿赂的潜规则在海外大学不起作用”)

阅读更多

在英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因试图贿赂教授被判入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