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父”徐光宪 撬动世界稀土格局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上虞人。他创造了“级联萃取理论”来解决稀土分离的难题。中国单一高纯稀土生产和对外贸易在全国广泛应用后,占世界份额的90%以上,迫使美国和日本稀土分离厂停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5年4月28日,他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科学界和教育界正在哀悼。认识他的人亲切地称他为“徐先生”。
在徐先生的一生中,爱国主义、勤奋、创新和谦虚是他一生遵循的原则。
童年:愚蠢的问题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1920年11月7日,徐光先出生在浙江绍兴宣化广场的一个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和轻松的氛围让徐光先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成为“问题儿童”:天空中有多少颗星星?人们有几根头发?成年人被他的“愚蠢的问题”难住了,但他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6岁时,徐光先进入绍兴龙山小学,后转到绍兴县第二小学。这些新的小学教授更系统的天文学知识,他突然意识到银河系有1000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整个可见宇宙有大约100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
直到晚年,徐光先在接受采访时仍会提到他童年时的“愚蠢问题”。他说正是这些问题促使他努力学习并提出问题,最终他取得了一些成就。这种对未知的不断探索和对新事物的好奇让徐光先活了下来。学生严纯华说,徐先生是老一代科学家中第一个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人。他不仅使用计算机查找信息,还“打包”有用的东西并转发给学生。
徐光先(右二)5岁时与父亲和两个哥哥在一起。(《中国画报》)
青年:完成学业后,他们将在毕业后回到中国。
当他在徐光先上高中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家庭也走到了中间。为了早日找到工作和养家,他选择了去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但祸不单行。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杭州沦陷,学校解散。他搬到宁波、四川和上海继续他的学业。最后,他被交大录取了,因为学费最便宜,还有奖学金(交大每年只需要10元)。它还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而其他大学每年需要60到100元。即使在获得奖学金后,他的学业也是在兼职和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完成的:白天听课,晚上做家教。
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并没有让徐光先忙个不停。四年来,他一直是年级第一名。然而,班上唯一坚持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女同学高却深深地爱着他,后来成了一对恩爱终生的夫妻。尽管在交通大学的四年很艰难,但他们也帮了大忙。徐光先曾回忆道:“每学期需要一次大考和两次高中考试。每项高中考试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在头两年,10% ~ 20%的学生会在每次大考试中留级。在交通大学成功毕业真的不容易。在那个时代,交通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如钱学森、吴文俊、*等。几乎都通过了那个时代交通大学严格的学术纪律。”
徐光先(前排右二)和同学们合影。(《中国画报》)
1944年7月,徐光先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6年,徐光先有了“双喜临门”,1月,他的母校化学系聘请他为助教。4月18日,他在上海国际大酒店与高结婚。
1948年初,徐光先和高获得了“自费公学”的资格到美国留学。他首先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系读研究生,然后在一个学期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3月,徐光先博士当选为美国两大科学机构的成员,并获得了两把象征“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讲师和学校一再要求他继续做讲师。他们也可以推荐他成为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他的妻子高也将在第二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8年,徐光先和他的妻子高在美国拍了照片。(《中国画报》)
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眼前。
就在这时,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传来消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渴望回到中国的徐光先和他的妻子也了解到,美国*即将通过一项“总统法案”,授予中国学生美国公民身份,但禁止他们返回新中国。时间不等人。这对夫妇必须立即做出决定,如果他们想要学位或回家。“为什么出国留学?难道不是为了学习后报效祖国吗?”他的妻子高的话最终促使两人在那年4月乘坐“戈登将军”号游轮离开美国,并迅速回国。仅仅一个半月后,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了“总统法案”,在美国学习的学生返回祖国的大门被正式关闭。
为了祖国的需要,我们已经连续四次改变了研究方向。
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徐光先为了祖国的需要,已经连续四次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量子化学是他在美国的研究方向。回到中国后,他开始根据国家的需要学习配位化学。1960年,为了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要,他把核燃料提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为建设北京大学科技物理系“核科学家的摇篮”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徐光先正在办公桌前工作。(网络图)
1972年,他感到中国稀土资源丰富,但生产落后,于是致力于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带领同事创造了一个被国际稀土界誉为“中国影响”的“稀土传奇”。1978年,年近60岁的徐光先第四次转向并恢复了量子化学的研究。他带着研究生,写了许多成绩斐然的书。
其中,徐光先的第三次科研转折最为辉煌,也使他被誉为“稀土之袁隆平”。
1980年5月和6月,徐光先率领中国科学院稀土代表团访问美国和法国。(网络图)
建立“级联萃取”理论迫使美日稀土分离厂停产
稀土元素,简称稀土金属,在通信信息、石油催化、彩色显示、储氢材料、超导材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将这35个要素列为“战略要素”。有16种稀土元素。中国一直是一个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却缺乏完善的生产技术。长期以来,中国只能低价出口稀土矿产,高价进口稀土产品,以满足电子、通讯甚至军事的需求。
稀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元素”。(网络图)
1972年,时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的徐光先和他的同事们被赋予了分离镨和钕的紧急军事任务,镨和钕是稀土元素中性质最相似的“孪生兄弟”。“我们需要做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开发,做得比他们更好,让国家休息一下!”正是有了这种动力,徐光先带领他的同事们努力学习,学习了30年。
他和他的团队创造并不断改进的稀土“梯级提取理论”及其工艺,已将高纯稀土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三,并使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包括美国钼公司、日本稀土分离企业、法国罗地亚公司和其他长期占领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企业,都不得不减产、停产或寻求与中国在分离方面的技术合作。我国终于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和出口大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供应国和出口国。中国占世界市场供应量的90%以上,占世界稀土储量的2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我教学生涯的一半:我很高兴学生比我好。
“艺术家常祥羽说过一句话,‘戏比天大’,这是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我们的老师来说,这是“班级比一天大”正是本着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徐光先完美地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
1951年,回到中国后,徐光先和他的妻子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自他执教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共教授了12门不同的课程,从材料结构和核物理导论到高级量子化学、化学统计力学、分子光谱学、萃取化学等。他努力工作,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迟到过一分钟。他的《材料结构》一书已经修订、重印和印刷了20多万册,仍然是化学专业学生应该带出国的第一份参考书目。
2008年,年近90岁的徐光先在电脑前查找信息(新华社记者高摄)。
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徐光先的勤奋、谦虚和热情都像春风和雨一样,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严纯华回忆道:“(老师)非常喜欢围棋,但是他用了太多的大脑来玩它。他玩完后睡不着觉,所以他主动把它放下。对我们来说,科学研究只是一种习惯。对徐先生来说,科研就是享受。”一个学生的孩子患有脑瘫,他每月寄钱来补贴家用。在非典期间,他写了两封公开信,鼓励北京大学的学生专心学习,不要害怕外界的干扰。
经过半辈子的教书育人,徐光先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有才华的人,包括三名院士和一名长江学者。徐光先曾经说过:“(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照耀你比蓝色更好,我很高兴学生超过先生。”
徐光先正和学生们在一起。
———————————————————————
附件:教育经历
1941944年交通大学化学学士学位
1941951年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
工作经验
1941946年交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1952年9月-195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57年7月-1958年8月北京大学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1961年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
1961年至今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先生说
音乐家、艺术家和运动员非常依赖天赋。要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勤奋。我的智力是我同学中的平均水平。我一生都很勤奋。只要学生们勤奋,他们一定会成为科学家并取得巨大成就。这是我的经历和希望。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我有那一年的艰苦学习条件,你现在有很大的就业压力。然而,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在那些日子里,我是一片光明,实现了我的大学梦,去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因此,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
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在我工作的几个不同领域培养了接班人。他们的一些学术成就超过了我。我认为一代人肯定比另一代人好。
蝌蚪君整理了人民网、光明网和凤凰网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