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稀土之父徐光宪: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新华社,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
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先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奠基人之一。他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授。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的厚重和长久。
科学研究应该关注祖国
"科学不分国界,但是科学家有他们的祖国."正是这种信念支持了徐光先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他妻子高可能在一两年内获得的博士学位,并毅然回国的决定。他们返回中国乘坐的游轮是美国*“禁止中国学生返回美国”法案生效前最后一艘到达中国的游轮。
回顾徐光先先生的一生,爱国主义不仅是他个人的崇高情感,也是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则。他经常说,如果国家没有必要做研究工作,那它就像没有根的木头和没有水源的水。"科学研究应该始终关注国家目标。"当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他本人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到复杂化学,然后是核燃料提取,然后是稀土分离,最后回到量子化学。
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感情,徐光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获得其应用价值,并考虑其长期应用背景,以便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够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实践,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他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经常说,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外国技术需要很高的价格。此外,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基础研究,他就不能消化它,更不用说创新了。
“事实上,他的观点和实践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和根本问题。这样做,他站在了“最大国家”的高度,非常了不起。因此,我们看他,认为他是黄河,泰山和北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说。
科学家应该有哲学思维
在他的一生中,徐光先年轻时经常谈起一次“因祸得福”的经历。1939年夏,徐光先毕业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系,有机会在昆明铁路局担任铁路实习工程师。铁路局派了一个人把徐光先和另外七个学生带到上海,安排他们住在一个小旅馆里。然而,这个人利用了战争,带着八个人的钱跑了。没办法,徐光先只能去上海的小学老师哥那里,才有机会为上海交通大学做准备。每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他都会感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徐光先也能从生活中的琐事中看到哲学意义,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学术视野,关注化学的基本问题,思考科学史和传统文化。其中,哲学思维是贯穿他一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徐光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讨论化学哲学问题的自然科学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相结合,考察了“物质与运动”,这是中国化学哲学最早的成果之一。
科学发展史也是徐光先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他善于从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中获得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他的许多分类学和方法论思想都受到了科学史的启发。“徐爷爷的报告是我们学生的最爱。我记得有一次他说科学理论应该由实验来支持,但是当理论和实验之间有矛盾时,所谓的创新机会就来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真的很让人清醒。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方法,并告诉我们一些机会来临时可以使用的方法。”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一名校友告诉记者。
科学是遗传的原因。
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徐光先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他既从事科研又从事教学。他们俩都非常成功。他经常说,作为一名教师,讲座比白天更重要。徐光先上课从不迟到。他曾经说过:“我从学生们的脸上看到他们对我的讲座很满意,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高兴。"
正如他从事科学研究一样,他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从来都不是“纯粹的”。
正是因为他认识到逻辑思维训练和科学创新的重要性,所以他编写的讲义和教材都特别注重练习和训练。上课前五分钟的练习测试是他班上的特色。他希望学生们能从练习中学习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并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他的课程一般与科学研究的需要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研究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及时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徐光先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科学教育。1999年8月北京青年科技俱乐部成立时,他是俱乐部第一位学术指导中心的导师。“老徐院士、李乐民院士和严纯华院士(当时仍是一名研究员)、师徒们举起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小手。老徐当时将近80岁,亲自讲课和回答问题,因此我们享受了科学的魅力和活力。场景似乎是昨天的。到那时,我们就会明白科学是遗传的原因。既然你已经走了,我们知道你有多期待,中国未来的科学道路会有多长。我们更清楚你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能够独立飞行。你可以放心,我们会继续你开始的道路。这条更新的道路将会用我们的心、智慧、责任和激情打开。我们不会忘记走过未来的路……”这些从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二中毕业多年的老团员和老教师来到灵堂吊唁,留下了这样的话。
几年前,通过对徐光先学术成长经历的收集、调查和分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收集工程”总结出他的学术成长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家世渊源、勤奋钻研、基础扎实;以基础研究为基础,面向国家目标;研究寻找突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科研团队培训:合作、*、激励和特色;教学与科研:地位平等,相互促进;总是有好老师和朋友陪伴。“除了这些,我对老师最突出的感觉是他的个性。他特别乐于助人,在物质捐赠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来帮助贫困的工人和学生。在精神上,他渴望帮助任何向他寻求建议的人,不管他是不是学生。他对年轻人特别好,承担起责任,帮助他们,让他们去成长。此外,他将坚持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怕在几年内解决任何困难。”李乐民院士说。
(北京,5月6日,本报记者王庆欢)(原名:稀土之父徐光宪:他的世界上最大的祖国)
阅读更多
徐光宪院士:每一个选择都是祖国召唤的
“好人”徐光先:为国科研
缅怀“稀土之父”徐光先: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先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