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绿色技术专利:质量待提升,转化是关键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23:48:44
...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全球环境技术专利热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环境技术专利在过去十年发展非常迅速。然而,环境领域核心专利数量少、专利质量亟待提高、专利转让和转化比例低的问题,制约了中国从环境技术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的转变。

这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闫近日在“创新为绿色未来”知识产权日专题培训活动上透露的消息。该活动由中国世界知识产权局和北京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中关村创新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办。该活动通过在线和离线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理解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业务战略,并学习相关的国际知识产权系统和工具。

许多专家在会上表示,中国应高度重视环保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绿色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巨大市场推动绿色技术专利布局

中关村创澜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的清洁空气市场将超过20万亿元,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

该联盟的负责人谢红星说,绿色技术除了清洁空气技术之外,还包括清洁运输、能源和其他方面。如果增加这些领域,绿色技术市场将会更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中国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4.9万件。其中224,000项专利是由国内申请人提交的。

从传统环境领域来看,环境技术专利布局的热度明显高于社会其他领域的平均水平。严表示,从2008年到2017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从6349件增加到52245件,增长了8.2倍。“与同期发明专利平均增长4.8倍相比,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非常热门。”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也是一个在环境领域积极分配技术专利的重要国家。2016年和2017年,中国环境领域的技术专利申请占全球环境领域技术专利申请的70%以上。

巨大的市场机会也吸引了外国申请人积极布局中国。谢红星表示,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法国是向中国提交绿色技术专利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尤其是日本企业,非常关注中国的绿色技术市场。许多日本中小企业已经在中国展示了非常系统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应系统构建

然而,中国在绿色技术专利领域还不是一个强国,主要差距在于核心专利数量少、专利质量低、专利海外分布不足。

谢红星说,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只有400多项环境技术专利是核心专利,而美国是我们的四倍多。此外,中国的专利维护期普遍较短。中国的绿色专利维护期基本为6.1年,而外国申请人在中国的绿色专利维护期基本为9.2年。

“事实上,许多环境领域的近60%的技术专利,尤其是来自大学的专利,都没有保留超过6年,这使得许多专利没有真正的商业价值。”谢红星说。

中国环境技术专利在国外的分布也不充分。谢红星说,美国申请人将在美国大陆分配38%的专利,其余62%在海外。更极端的是德国,那里只有8%的环境技术专利在国内发行,92%在国外发行。在中国,96%的环境技术专利分布在中国。

“不去其他国家申请专利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了在其他国家的专利权。”谢红星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警告。

此外,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也不够重视。在中国有效绿色技术专利的前20名持有者中,有8家外国企业,9所国内大学,只有2家国内企业。

如何从拥有环境技术专利的大国变成强国?“主要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专利产业的高质量和开放发展,加快完成短板,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严表示,在环境技术专利方面,中国应在增加核心专利数量、加强专利成果的许可和市场转化、加快专利国际化等方面寻求突破。

在中国,环境技术专利在多氯三联苯申请中的比例仍然很低。"总体比例不到2%。"严表示,根据环境领域,大气技术专利申请占1.45%,水技术占1.02%,固体废弃物技术占1.05%,监测技术占1.06%,土壤和地下水技术仅占0.42%。"挖掘PCT申请环境技术专利的潜力."

"我们应该系统地构建我们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谢红星说,除了专利和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制度还包括商标和版权,在生产、销售和经营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

谢红星建议中国企业积极开展专利战略管理,培育高价值的专利组合资产。

成果转化始于专利申请

谢红星说,专利的申请和布局也极大地促进了成果的转化。

发泡技术是一种破坏臭氧层的环保材料技术。2003年,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开始研发发泡技术替代技术,到20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在随后的成果转化中,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成果无法转化。

2013年,山东理工大学开始相关专利申请工作,但找不到既懂知识产权又懂发泡技术的专利服务机构。两年后,专利申请没有结果。幸运的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该研究团队共申请了43项专利,其中包括4项PCT和4项核心专利。专利文件超过200页,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专利组合。最终,该技术通过独家许可获得了5.2亿元的转让收入。

“这个案例非常经典,代表了我们在成果转化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即知识产权的短缺。”谢红星说,如果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能形成高价值的专利,这些成果将难以兑现。

从科研机构的角度来看,要打破科研的小圈子,就要把科研项目申报和撰写的小圈子变成大产业圈:申请核心专利,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发表论文,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谢红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