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吴良镛:“四网融合”建设城乡空间
建议京津冀三省协调区域内城市网络、交通网络、生态网络和文化网络的布局、保护和发展。
文|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从《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第一份报告开始,我们就开始探讨京津唐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够一步一步地深化这个复杂的问题。
双核/多中心都市圈战略正在逐步实施
自1999年“大北京”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回顾十几年的研究,我有两个深刻的体会: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路和建议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逐渐从学术共识转变为社会共识和决策共识;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报告第一阶段提出了“规划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理念。建议面向“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综合考虑大北京地区在区域层面的功能调整,包括核心城市“有机疏散”与区域范围“重组”相结合,实施双核/多中心都市圈战略,特别是京津枢纽分工合作,实现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辐射型”向“双中心网络型”的转变。
这些思想在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国家和北京“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以京津城际铁路建成运营为标志的区域双核/多中心都市圈战略正在逐步实施。
“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模式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报告》第二阶段进一步明确提出“以首都区域概念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的理念,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以渤海湾“大沿海地区”为新兴开发区,以山前人口密集城区为传统开发区,建设京津走廊。 以环京津的燕山和太行山地区为生态文化区,共同构建京津冀“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此外,以中小城市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形成“几个产业集群”,带动*新农村建设,改变“中心城市发达,腹地落后”的局面,促进首都地区社会和谐。
这些思想在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首钢搬迁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标志着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京津唐、京津冀、京张成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新城建设的喧嚣背后
在京津冀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最显著的表现是,随着大规模新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异常繁荣,特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住房等生活费用迅速增加,经济和社会问题相对集中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地方*有很强的“土地财政”动机,即通过吸引投资、扩大投资、促进新城市和新区的发展、推动土地增值、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维持城市建设的资金循环。这实际上是一套“空间生产”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价值交换和增值。
第二,与空间发展有关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是“部门化的”在制定航天政策、法规和计划的过程中,行政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弱化了相应的责任,甚至背离了国家的总体政策和公共利益。现在关于空间规划的讨论范围越来越广。土地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混为一谈。
第三,“重城轻村”的思想在城乡建设中由来已久。为了发展城市,我们不惜牺牲农村,为土地开发进行简单而粗劣的征地。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发展却被严重忽视,“三农”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对城市化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理解。长期以来,复杂的城乡建设和城市化一直被视为简单的经济现象或物质建设工作。用一个简单的目标来概括复杂的城市化进程,或者关注某一个问题,或者关注某一个方面,复杂的问题就被简化了,导致了一种被动的局面,即只关心一件事而失去另一件事,或者只看到树木而看不到森林。
整合四大网络构建宜居有序的城乡空间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讨论越来越激烈,范围越来越广。然而,如何遵循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加以考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充分认识城市化的复杂性,采取“有限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将复杂问题转化为有限的关键问题,并在相关系统的有限层次上寻找解决方法。如果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五大系统仍然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那么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上述五大系统现在已经变得比例失调,各有政策。当务之急是关注系统之间的交叉联系,建立新的平衡。
第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于特大城市地区,应促进生产要素的灵活流动和重组,并在区域范围内有机缓解特大城市的过度集中功能。同时,要完善中小城镇的人口吸纳和服务功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大中城市均匀分布、有序流动,形成城乡协调的“城乡一体”。对于欠发达地区,以“县”为基本单位,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特色等特点,积极开展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试点。
第三,加强城镇化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提高城乡规划决策水平和技术支持。城市化是一项复杂、专业和持续的工作。相关决策需要在了解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问题。不允许抄袭别人的成就,也不允许从猫身上画老虎。
因此,除了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加强对市长和秘书的培训外,迫切需要在市委、市*决策层增加技术人员,在更长时间内参与和把握城市发展的命脉,为市*决策提供建设、规划和工程方面的专业咨询,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继承性。建议在少数城市的工作中试行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和总工程师(简称“三总”)制度,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研究、决策和管理。
第四,发展人居环境科学,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关系到国计民生。人居环境建设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有序的空间和宜居的环境。满足人们的需求,包括空间需求,人居环境建设应该成为五大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积极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为解决当前复杂的城市化问题提供发展目标的思想理念、组织研究的工作方法、技术工具和战略措施。
在第一期“大北京”报告中,我提出了一个“科学共同体”。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和我们一起关注和讨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区域发展。第三次报告的主要精神是“整合四大网络,建设宜居有序的城乡空间”和“创新区域协调机制”。建议京津冀三市一省在城市网络、交通网络、生态网络和文化网络的布局、保护和发展方面进行区域协调。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它能在促进两个城市和一个省的总体规划的结构和原则方面发挥作用。(原标题:“四网融合”打造城乡空间)
下一篇:让有限空间不再成为“危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