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8:39:48
...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南开大学在秋天有茂盛的植被。

一束晨光洒在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的前额上。在阳光下,睿智深邃的眼睛充满期待和眷恋。

今天早晨的阳光也洒在南开大学西南村教师宿舍楼的阳台上。在阳光下,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正在认真查阅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历史。

“我之所以带头编纂这份历史记录,是为了让老阳的开拓事迹、科学精神和高尚品格继续得到继承。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正名说,老阳是雕像的英雄——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前校长杨石先。

努力学习科学救国

杨石先189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今年,德国入侵胶州湾,法国租借广州湾,俄罗斯军舰强行进入旅顺口。三年后,八国联盟再次进驻北京。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童年的杨石先渴望找到拯救国家和人民的方法。

13岁时,杨石先被美国清华预备学校录取。他刚入学时,英语基础薄弱。为了训练他的口语和听力技能,他和他的同学同意在日常讲话中使用英语。如果他违反了规则,他将被罚款一枚硬币。老师要求他多读一些英语文学和艺术书籍来提高他的英语水平。在接下来的七年左右时间里,这个固执的年轻人坚韧不拔地阅读了图书馆里所有的英国文学和艺术书籍。

不睡觉不吃饭的学习使他的健康下降。当时,清华大学校长周宜春发现学生体质不强,于是他做了三章来加强体育锻炼。在一次旅游中,周宜春发现杨石先躲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看书。“你为什么要违反校规?”面对质问,杨石先无言以对。“你有野心吗?”"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拯救国家."

周宜春恳切地说:“虽然你的志向很好,但恐怕很难实现。因为你不喜欢运动,你怎么能承受未来的压力?如果你一事无成,你怎么能拯救国家?”杨石先深感震惊。从那时起,他坚持锻炼,并爱上了打篮球和爬山。

杨石先曾在他的自传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学生时,我总是以最严肃的态度对待我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我忽略了其他一切,以便在学业结束后承担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1918年,杨石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清华大学的学业,并去康奈尔大学学习农业。然而,为了发展化学工业和振兴回国后的经济,他改学化学。在美国学习期间,由于国家的贫困和虚弱,杨石先在任何地方都受到歧视。不仅美国学生嘲笑他,就连美国人开的理发店也不接受中国人。他决心更加努力学习,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好事多磨。杨石先是所有学科中最好的。他的学习笔记也成了美国学生争相复制的珍宝。

1923年,硕士毕业的杨石先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他清华的同学李记。在李记的推荐下,杨石先去南开大学求职。从此,他与南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29年,南开大学资助他再次去美国,并在耶鲁大学做研究员。1931年,杨石先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南开大学任教。

开辟科学服务国家的新路

新中国成立后,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杨石先渴望为祖国贡献知识。

1953年,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正名来到南开大学,幸运地成为杨石先的第一个研究生。

空荡荡的实验室甚至没有煤气灯和玻璃试管,这让李正名感到惊讶,他已经习惯了拥有优越条件和先进设备的美国实验室。

"没有仪器或试剂,我们怎么能进行科学研究?"

"虽然条件很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就能取得成果."面对李正名的问题,杨石先坚定地说。

66年后,在实验室里与杨石先的这段对话仍然记忆犹新。

我国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研究起步于一个贫穷落后的环境。

“当时,我国还没有关于农药化学的研究。即使是抵抗美国侵略和援助朝鲜所急需的666和滴滴涕也无法生产。”李正名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杨石先根据国家需要,决定从药物化学转向农药化学。

在非常简单的实验条件下,杨石先开始了植物生长刺激剂的研究。1957年,他的第一篇关于植物生长兴奋剂的论文发表在新创办的《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

1958年,为了建设天津农药厂急需启动的新的重点工程,杨石先带领青年教师奋战40天40夜,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有机磷农药对硫磷的合成工艺。

与此同时,“老阳在南开大学设立的‘敌百虫’和‘马拉硫磷’两个车间也首次生产了急需的农药,填补了技术空白。”李正名告诉《中国科学》,“1958年8月13日,*视察了这两个车间。”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促进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发展,杨石先积极推动在南开大学建立了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专业研究机构。

1971年,在“元素”面临解散的关键时刻,亲自致函周总理,要求保留“元素”的收益

在杨石先的领导下,元素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有机磷32种、条锈菌1种、除草剂1种、大豆激素、爱健素、杀螟松、燕麦、杀螟松、多粘菌素等成果获得了20多个奖项,包括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可以说,元素是杨石先的作品。1982年,李正名被选为元素的继承者,让杨石先因为他的拒绝而发脾气。“你是否只为自己着想,让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背负沉重的物质负担?”在李正名的印象中,这是32年来师生之间唯一一次杨石先生自己的气。

哈利德通过科学和教育来培养人和加强中国

杨石先不仅是一位学术造诣很高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杨石先倡导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他曾经说过:“与其他大学不同,综合大学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从国家的长远需要出发,发扬学习,提高文化...因此,每一位教师,甚至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应该在研究、写作和创作方面做出努力。”

老阳在许多会议上说,学院和大学不仅应该进行教学,还应该进行科学研究。教学需要科研支持,科研应该为教学服务。两者是互补的。”李正名说。

杨石先创造的元素在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62年到1966年,Elemental实施了500多个项目,在人员培训和产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李正名看来,正是由于元素研究所的研究平台,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杨石先的人格魅力和元素平台也吸引了无数的学术人才,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石。

更好地反映杨石先愿景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他强调,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基本理论问题、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和科技问题。

杨石先先进的战略思想影响了几代南开学生。当我第一次来到元素研究所时,我被门口老阳的两句话吸引住了——“发展学科,繁荣经济”。发展一门学科就是做好基础研究,成为世界一流的。繁荣经济意味着做有益的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南开大学从事绿色化学研究的化学教授何良年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在促进研究的同时,杨石先非常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在南开大学副校长王乐妍的印象中,杨石先对本科教学要求非常严格,为学生的国际化付出了很多努力。“当我第一次进入南开大学时,老阳邀请了来自美国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来南开大学为本科生提供英语速成班和英语培训。几个月后我们将更换一名英语外教。这些老师包括电影演员、律师等。当时,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很少有人知道国外的情况。然而,在外籍教师的帮助下,我们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也扩大了我们的国际视野,为我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今天,李正名仍然记得杨石先的要求,即“走中国自己的农药发展道路,创造更多更好的我国需要的新农药”。

回想起杨石先,阳光越来越灿烂,李正名面前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历史”似乎也同样灿烂...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杨石先在实验室里。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魏钢在南开大学校园里的杨石先雕像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杨石先正在阅读文学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李正名院士讲述了导师杨石先对人类道德修养的故事。魏刚拍摄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1974年,杨石先(右一)在实验室听取了报告。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1957年11月,杨石先(左五)率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

(除签名外,本版图片由南开大学马超提供)

记者笔记

经过32年的跟踪和10,000多天的曝光,杨石先在李正名总是依稀可见。

作为杨石先的第一个研究生,在李正名看来,“老阳是一个一丝不苟、不苟言笑的人”,“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66年前,在南开东村41号楼,杨石先给第一次见到他的李正名留下了深刻印象,称他为“一个严肃的知识分子”。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陈天池、、何、、高振恒这些著名化学家都应的邀请毅然回国,放弃了他们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对此,李正名直言不讳地表示,“老阳的人格魅力不可否认”。

“不苟言笑”和“魅力”似乎不能等同,但在杨石先,两者完美结合。只有与杨石先互动,我们才能理解它的内涵。

他的学生沈的回忆文章记载,在西南联大期间,虽然也是两级教学领导,但他仍然坚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给一年级学生讲授普通化学基础课。

在李正名看来,许多普通的小事也能显示杨石先的自律。

1982年,李正名陪杨石先去黄山开会。安徽所有的县都受到热情款待,到处都安排了宴会。杨石先非常厌恶这种频繁和过度的娱乐,并尽可能地拒绝它。他不能拒绝。饭后,他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上交半公斤粮票和餐费。

另一次,杨石先书房的灯泡坏了。他告诉后勤人员更换灯泡,并要求李正名交出灯泡的钱。李正名不明白,“这个研究中的灯泡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此外,它没有多少钱。”但是杨石先坚持交出钱。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杨石先也非常诚实坦率。1952年,高等教育部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起了一波教师调整浪潮。院系调整削弱了南开大学的学科综合性。对此,杨石先明确反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多次向高等教育部反映。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里所有的外语课都用俄语课取代了英语课。他当时指出,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方法,由于语言狭隘,肯定会给中国的科学发展造成重大缺陷。

“*”期间,元素农药厂的试点工厂被拆除。他再次站起来,不顾个人安危,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海报。尽管他无法康复,但他不得不与不合理的行为作斗争。

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杨石先经历了童年家庭衰落、青年颠沛流离、中年战争和壮年运动的风暴。然而,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坚持真理,勇于承担责任,不放弃希望。即使在晚年,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仍然勤奋自律,仍然真诚地关心身边的人,仍然为我国元素有机化学的发展而努力。

杨石先的生活中没有“浪费”这个词,这也许是他在时代潮流汹涌澎湃的情况下仍能把握命运之舟的原因。

——————————————————————————————

轮廓

杨石先(1897年1月8日-1985年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他原籍安徽怀宁。他是一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我国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创始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前校长。

他于19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2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成为南开大学教授,后来担任科学学院院长。1929年,他是耶鲁大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31年,他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人员协会的成员。同年,他回到中国,继续在南开大学教书。1948年,他担任南开大学院长兼代理校长。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他担任南开大学校长,并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化学组组长。1962年,他成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他于1985年2月19日在天津去世。

他主要学习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长期从事化学教育。他创办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他系统地研究了高效杀虫剂,如有机磷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他系统地研究了磷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他创办了南开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开始探索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填补了中国化学的一个又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