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学里的“南京大*”记忆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23:40:02
...

进入12月后,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似乎在等待圣诞节、元旦和其他节日。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天不应该被忘记。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一段悲惨历史,并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就是“南京大*”。

今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遇难者的第三个国家纪念日。在这一天前后,各行各业都组织了纪念活动,纪念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的30多万同胞。

那么,在和平年代长大的当代大学生对“南京大*”有什么样的记忆呢?

思考:大学生应该了解那段历史

几天前,一篇题为“南京大*和我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先后被共青团*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平台等网络媒体转载,阅读量超过10万,好评近2万。

"南京大*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是去年一位网友在“智虎”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截至12月20日,共收到1601条回复,网民们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缅怀历史和国耻的爱国思想。这篇文章抨击了朋友圈,是答案之一。

文章以华裔美国作家张纯如创作与南京大*有关的纪实文学的经历为例,引用鲁迅的一句话:“无限的距离,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赞誉和热烈讨论。

据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周玉宇,14岁,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学生,1996年出生。当《中国科学》记者问及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时,这个平时爱看社会科学书籍的女孩说,她没有想太多,只是看到了这样的问题,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历史,这样我们才能面对现实,认识到我们在当今社会中的责任。其中,我们更应该尊重那些写现场报道和直截了当的人。”她说。

要说南京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周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目睹过一次大*,至今才79年”。这个答案也被普遍认为是年轻一代记住历史的正确方式。

行动:手绘地图寻找万人坑的痕迹

在国殇日前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飞行学院的八名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纪念遇难者——手绘“南京大*遇难者群葬分布图”和“遇难者群葬纪念碑图”。

陆学让是机场运营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八名大学生之一。去年夏天,他和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追踪”小组。暑假期间,他走了数百公里,参观了南京大*遇难者的23个埋葬地,询问了当地居民,收集了埋葬地的地理信息和纪念碑的历史资料,并通过绘画记录了历史。

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发现一些墓地的地理信息不清楚,甚至许多当地居民也不知道它们在哪里。例如,华山寺地区的万人坑纪念碑就在一条小巷深处的一棵大树下。我们让许多居民和出租车司机根据网上找到的大致位置找到它。”陆学让说:“我们不知道纪念碑在哪里,我们怎么去那里纪念死者?”

他们还发现,虽然大多数乱葬坑位于主要街道,但纪念碑保存得相对较好,而且经常献花,但也有一些相对偏远的乱葬坑,纪念碑遭到严重破坏,有许多乱涂乱画、乱丢垃圾、字迹模糊甚至丢失纪念碑的痕迹。如江宁区的西岗头纪念馆和唐山湖村的遇难者纪念馆都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下关区的电厂纪念碑一直没有找到。

然而,在没有专业画师的情况下,他们用了10多天的时间终于画出了21个万人坑的位置和各种纪念碑的形状,并精确到普通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巷子。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人们会对这些地方有更多的了解,并唤起人们对纪念碑的保护。”陆学让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更明确地界定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对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激励。”

公开募股:学校已经把这项活动变成了一项传统。

在河海大学,每年12月13日举行纪念南京大*遇难者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30多年的传统。

在南京大*中,成千上万的同胞被杀害在梁青山附近的前吴稼祥和韩家桥地区。现在梁青山公园位于河海大学鼓楼校区的南侧。1985年,河海大学师生在校园内设计并建造了“梁青山日军南京大*遇难者纪念碑”。从那以后,学校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

这座纪念碑高3米,底部有三个红色台阶,象征着30万人的鲜血洒满了整个国家。石碑的三面形状像汉字,象征着30万中国儿童站在地球上。石碑上的名字分别用中文、英文和日文刻成。平板电脑的顶部是一个三脚三脚架。石碑的正面镶嵌着“和平时期考虑危险”的字样。碑的背面刻有支持悲痛的碑文。

今年12月13日,南京市下了小雨,天气凉爽。河海大学的500名师生站在细雨蒙蒙的寒风中,唱着国歌,默哀,献花,朗诵《和平宣言》和《卫报》的诗歌,表达他们对南京大*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当天晚上,夜幕降临,河海大学的100多名著名教师聚集在纪念碑前,手里拿着蜡烛,为遇难者举行烛光祭。

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肖在出席仪式后告诉记者:“站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让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更好地记住它。”记住过去,并作为未来的指南。缅怀苦难不是缅怀仇恨,而是把悲愤转化为动力,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用平和的心态走得更好

此外,日本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者纪念馆等单位组织的“全国公祭纪念箱”也于当天进入河海大学,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带入100多名幸存者的故事中,将南京17座遇难者的万人坑尽收眼底。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我今后必须积极投资国防建设。”今年的国防生孙睿参观了“记忆箱”活动,坚定了他的信念。

对于79年前的灾难,尽管不同的大学和不同的大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它,但同样的事情是每个人都会记住它。

有一首诗说,“三十八年过去了,轻轻一指”,但我们相信,无论时间流逝多长,“南京大*”这几个字将是每个中国人最深刻的记忆,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