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淮安市委党校讲师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0:43:41
...

淮安市委党校讲师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

刘东杰手写的公开道歉信

最近,一位名叫刘东杰的作者在不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同或高度相似的论文,引起了网民的关注。

据报道,事件的当事人刘东杰是江苏省淮安市委党校的讲师。他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他对相关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理解相对较浅,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也不太自信,所以他能够出版多份手稿,并为了出版而不断重复。

刘东杰说,他现在正在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这一事件负责。

同一篇论文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了16次,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最近,一些媒体在一份草案中揭露了刘东杰过度投资的现象。然而,《北青报》记者发现,早在2013年8月,就有网友对此事提出质疑,称*淮安党校的刘东杰“一稿投了11票”,并附上了该网页的截图。

《北京日报》记者在“*管理与基层自治协调困境研究”的标题下搜索了中国知网,发现有10篇文章与上述标题完全相同。作者全是刘东杰人,工作单位主要是淮安市委党校科研办公室。然而,有6篇文章与《*管理与基层自治的协调困境研究》的题目相似,其中5篇是刘东杰的,另一篇是刘东杰和张昌黎的。

《北京日报》记者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中发现了95篇关于“刘东杰”的文章。这95篇文章的作者包括刘东杰,其工作机构是“江苏省淮安行政学院”、“新淮安论坛”编辑部或“*淮安市委党校科研办公室”。

《北京日报》记者发现,在《知网》的“基于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政策输出机制研究”栏目中,有18篇刘东杰的同名或相似文章,其中16篇同名。

除了相同或相似的名字外,一些媒体认为许多文章的内容完全或部分相同。

在《高校科技学术规范指南》中,“一稿多投”、“重复出版”、“剽窃”等行为被列为“学术不端”。

双方表示,他们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的理解相对较浅。

针对刘东杰多次发表同一篇论文的现象,许多网民表达了他们的困惑。有人还质疑这种行为是否与“职称评定”有关?

刘东杰说,在几个期刊上发表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文章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学术规范和伦理的理解相对肤浅。“当时,他认为只要没有剽窃和剽窃,就不会有太多问题。”刘东杰说,他对自己的学术能力没有信心,不知道哪个期刊会使用自己的手稿。不止一份手稿的主要原因是“出版手稿”。

刘东杰说,他现在是*淮安市委党校讲师。他已经在党校工作了六七年了。他告诉《北京日报》,研究生不需要在讲师阶段评估论文。讲师要花五年时间来评估下一个头衔。“我做讲师已经三年了,评估下一个头衔需要大约两年的时间。”

刘东杰说,他是近几年才开始有“职称评聘”的压力,但现在他提交的多份稿件都被作废,不能再作为“职称评聘”使用。

许多文章未经允许就挂了别人的名字。

在《知网》中,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有不同的署名。有些文章曾被署名为“刘东杰”,但其他文章被署名为“刘东杰”和其他。

以《*管理与基层自治协调困境的原因与对策》为例,2012年5月10日在《领导科学》杂志上以“刘东杰与张昌黎”的名义联合发表。张昌黎的工作机构是中国矿业大学语法学院。然而,2012年7月15日,发表在《岭南日报》上的文章《*管理与基层自治的协调困境:原因与对策》署名为刘东杰。

此外,刘东杰的许多文章都是官方资助的研究,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治理的实现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BZZ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党校系统项目“*行政与基层自治有效衔接研究”(项目编号:XT1141)的成果等。

为什么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既有个人签名又有联合签名?刘东杰回应《北京晨报》记者说,所有的文章都是他写的,但当时他考虑到“以博士生导师的名义发表可能更容易些”而联合签名。然而,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决定,没有得到对方的同意。

发送愿意承担责任的道歉信

刘东杰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愿意为自己的多项贡献和多次发表承担责任。

刘东杰表示,他此前曾向一名编辑发送过一封“公开致歉信”。在道歉信中,刘东杰表示,一份草案中的许多条款“完全是由我个人对速战速决和立竿见影的好处的渴望以及我薄弱的学术道德意识造成的,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同时,“多稿中的所有文章一律作废,不得用作奖励或职称”。在道歉信的结尾,刘东杰说,他希望每个人都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邀请别人把我当成一个警告”。

对话

刘东杰:多达30个编辑部投票支持一份草案

《北京日报》:初稿会投给多少个编辑部?

刘东杰:一般来说,我会投30多种党校期刊的票。提交文章会有梯度。我将在第一天投票几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投票几次。它不会太被动。毕竟,是否发表这些文章不是我能决定的。

《北青日报》:你有压力评论职称吗?

刘东杰:肯定有。在任何一个单位,都会有“评稿挂钩”的问题。但现在所有的手稿都已失效,不能再作为“职称评定”。我仍然是一名讲师,当研究生直接转为讲师时,没有必要评论论文。

《北京日报》:你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论文和职称之间的关系的?

刘东杰:只是在最近几年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讲师在完成五年后才能获得下一个头衔,所以我已经当了三年讲师了,我还有两年的时间来评估这个头衔。

《北青日报》:党校有没有发表文章的要求?

刘东杰:每个单元都有这种评估,但是没有具体要求多少,但是作为老师,你必须给予一些东西。

《北京日报》:是为了付款吗?

刘东杰:一篇文章我能付多少钱?一千二百?成千上万?我不会付钱的。

《北京日报》:你知道有人在2013年曝光了这件事吗?

刘东杰: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通常上网从《知网》下载东西。我真的不太了解其他网站。平时,我会自己阅读书籍和文件,那时没有人真正告诉我。如果我早点知道,我就不会这么做了。

《北青日报》:有没有哪个编辑部质疑你的过度投票?

刘东杰:大概是去年,一位编辑曾经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问题。我回答道了歉,并说我不会再做了。对不起,我忘了是哪个编辑部了。

《北青日报》: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刘东杰: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教训,也极大地激励了我。一方面,这是我个人的名誉。另一方面,单位必须处理我。很难说我将来是否能从事学术研究。相关信息已报告给该股,该股正在研究。

我愿意为这件事负责,请把它当作一个警告。同时,我感谢主管,并希望今后继续监督。

文/本报记者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