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的“暑假作业”
资料来源:中国展望
每个年龄段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假期生活和最受欢迎的“暑假作业”之一。
■本报实习生徐悦和记者陈彬。
不久前,成都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的一份暑期实习任务清单在网上“着火”。
在这个被称为“最亲密的暑假作业”的任务列表中,说“我爱你”和“去听偶像音乐会”已经成为学生们必须在暑假完成的“暑假作业”。
这种个性化的暑假作业自然是为了配合“95后”甚至“00后”的独特个性而产生的。事实上,在不同时期,每个年龄段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假期生活和最“受欢迎”的暑假作业。
然后,在今年暑假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以前的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暑假作业”。
1980-1990:学习保持健康应该是平衡的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时期。
那时,十年“*”的浩劫已经过去,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开始全面恢复,祖国欣欣向荣。一度备受打击的高等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陈洁勇(化名)于1979年进入大学校园,那时春天刚刚来临。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可以说是勤奋的一代,因为我们缺乏太多的知识。”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陈洁勇说他的初中是在“*”期间度过的。“那时,北京没有高中,也没有地方可去学习。因此,进入大学后,我仍然需要弥补我的很多知识,学习的压力可以想象。”
应该说,陈洁勇并不是唯一一个把“学习”作为暑假重要任务的人。“我们1978年和1979年的学生非常勤奋,学习风格很强。每个人都在暑假期间专注于学习。”
当然,除了学习,陈洁勇放学后也有自己的爱好。
“那时候,我的学习很繁重,但是我的健康不是很好。因此,除了暑假期间的阅读和学习,我又恢复了童年时游泳的习惯。”陈洁勇从小就非常喜欢游泳,甚至参加了游泳队,但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中途放弃了。然而,在大学的夏天,他恢复了他的爱好。
那时,游泳是陈洁勇和他的许多同学在暑假期间最方便的消暑和锻炼活动。因为与现在相比,那时他们在这项运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仍然有足够的河流和湖泊。更重要的是,这些河流和湖泊也允许这些年轻的学生游泳。
在风扇吱吱嘎嘎的声音和河边蝉鸣的声音面前,历史的车轮运行了10多年,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
1992000:实习和旅行是不错的选择
王航(化名)现在是北京工商大学的副教授,20多年前的1995年,她还是一名刚进大学的大学生。
那时,*同志南巡讲话已经三年了,“出海”早已成为“流行语”,市场经济的浪潮即将席卷全国。这些新的社会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兴原本平静的暑假生活。
“我在大学里学过广告。因此,在我大一的暑假,我开始在不同的广告公司实习。”这是王星第一次在企业实习,自然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第一次做问卷调查和第一次做研究时,在进入大学之前我没有接触过这些,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广告专业的必要经历。”王星说,广告很实用,学生不仅要为他人做计划,还要和消费者有直接的接触。因此,当她得到这样的实习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做了。
虽然在王星进入大学的前一年,中国刚刚接入互联网,但对当时的王星来说,64k专线无疑离他太远了。“当时,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我们在网上没有调查问卷,只是上街分发和回收。”然而,她很高兴当时的“民风”更简单,没有更多的问卷充斥街头。人们更热衷于回答陌生人的询问。因此,王星的问卷调查进行得很顺利。“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这次实习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过程,取得了很大成就。”
必须强调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实习并不像现在这样受欢迎。对于王航和她的同学来说,就业压力远远小于今天的大学生。“即使你不练习,毕业后你仍然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因此,许多来自王航家乡的远离学校的学生在回家度假时会穿越整个中国,所以他们会选择旅行和回家。
当然,那时的学校不会安排很多暑期活动。“例如,夏令营等等,即使有一些,也可能没有多少人关注和参与其中。”当时,大学还没有扩大招生规模,进入大学的“宠儿”们还在积极学习。大学对学生也没有太多的监督。假期里,他们可以悠闲地看书,四处逛逛。
20世纪的最后10年已经过去了,在繁忙的实习经历和悠闲的山川旅行中。
2002010:理解社会是一种感受
新世纪头十年,“扩招”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这源于20世纪末国家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
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争论“扩大招生”的利弊。然而,不管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很难改变的——扩招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其中许多学生都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在夏天的主要工作只是一份工作。
来自贵州的2001级大学生杨仙镇是那一年工作的大学生之一。
"对我来说,大学的三年假期是用来工作的。"在采访中,杨仙镇表示,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因此,每个暑假,他都会通过辅导和勤工俭学来减轻家庭负担。然而,对他来说,这个暑假不会让他因为工作而感到累,而是会让他精力充沛,感觉“很饱”。
在采访中,杨仙镇坦言,当时有不少朋友和同学利用暑期实习和打工者。这种说法也有数据支持。在进入杨仙镇大学的第二年,北京一家媒体对北京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那一年接受调查的学生中,76%有工作经验,45%的人在大一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生涯。
如今,大学毕业多年的杨仙镇不再是烈日下匆匆忙忙的夏日“劳动者”。然而,回忆起他的时代,他仍然感觉很多。
“在这三年里,日复一日的辅导不仅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让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包括穷人和富人。我接触了社会,了解到在这个大城市的霓虹灯下,在城市的边缘,也有许多人的生活非常无助。”杨仙镇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霓虹灯闪烁,人影渐行渐远。
从2011年到现在:敢于体验多彩生活
如果说前30年中国大学生的暑假生活相对单调,那么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随着这些更加个性化的大学生的到来,大学的暑假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戴洛于2014年进入大学校园。在她成为大学生的那些年里,“个人偏好”成为她和大多数同学安排暑假活动的主要依据。“我的一些同学想家,假期后会回家。各种实践活动也在家里附近完成。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将出国或独自旅行。”戴说,她是一个“务实型”的人,更喜欢接触社会。因此,她的假期生活主要包括三项活动:实习、志愿者活动和准备考试。
“自从我进了大学,我很少整个夏天都呆在家里。我通常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她说。
戴玲和他的同事们从大二就开始参加各种实习。目的是体验不同于学校的生活,接触社会,为未来做准备。而志愿者活动更随意、更灵活。在这些活动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她加入了AIESIC(世界上最大的由年轻人领导的非营利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她在第一个暑假作为志愿者去了印度。在那里,她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印度确实是一个不同的国家,印度人民的性格与我们非常不同。”戴说,他们当时的任务是在印度北部的偏远村庄进行研究。“我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挨家挨户地调查,并与印度当地的学生交流。我还举办了一场文化表演,展示我国的文化特色。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经历。”
其实,如果把“90后”大学生的暑期生活比作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布,戴的经历只能算是一抹色彩。在夏日的阳光下,他们可能会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传统村庄的衰落。或者志愿支持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或者“独自走几千英里”,然后去走走看看。或者经历实习,接触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活...
在未来,在这块已经五彩缤纷的画布上,色彩将如何在我们眼前闪耀?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7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