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涛:领跑世界免疫学研究的“迷你团队”
本报记者黄鑫,见习记者朱泰来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实验室是我国最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30名人员。正是这个“小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免疫学科研成果。25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的领导下,该实验室已成为中国免疫学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领军人物”,引领中国免疫学学术水平从过去的第19个国际排名上升到世界前列,从1990年成立时的贫困潦倒上升到得到世界免疫学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从追随到领导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曹雪涛在肿瘤基因治疗和其他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8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我们能让我们的研究成为国际同行的目标吗?"曹雪涛和他的团队都不满足于成为一名“跑步者”。
树突细胞,一种当时很少使用的细胞,闯入了曹雪涛的视野。这个细胞早在1868年就被发现了,但是医学界只知道它的形状,不知道它的用途。曹雪涛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它们在体内数量很少,但具有最强的抗原呈递能力,并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从1994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大胆地“转移阵地”,集中科研火力寻求突破。
通过系统研究,曹雪涛团队创新性地发现树突状细胞可以在特定环境下存活,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免疫学观点。2004年,著名的国际科学杂志《自然-免疫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一个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树突细胞亚群的创新结果,这是由实验室主任曹雪涛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这是该杂志首次发表由中国研究人员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敢做第一”的精神引领着曹雪涛和他的团队一路前行:军队院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科学杂志近300篇科学论文、2011年国家十大科技进步、4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步、12篇国家优秀博士论文,以及众多国家杰出青年学者...
曹雪涛还多次被邀请在一流的国际学术期刊上撰写评论,并成为Cell等一流杂志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还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并担任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学术会议主席。
从论文到临床
"论文发表了,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曹雪涛和他的团队已经走上了一条更艰难但堪称典范的道路——细胞疗法和转化医学。
据报道,该团队利用成果转化资金建立了生物药物研发试点基地,是国内首个针对肿瘤患者开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研究的团队。此外,这种治疗机制适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
现在,这一原创性成果正从纸质走向临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10多家医院正在进行原国家一级生物制品“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三期临床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三期临床研究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根据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对大肠癌的单次化疗有效率在25%以上(有效率指肿瘤细胞减少50%以上的概率),采用生物制品结合化疗的复合治疗方法有效率可达45%。
同时,研究团队还发现了2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分子,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组织的统一名称。
科学家需要“家庭和国家感情”
在上海东北角一条不知名的路上,一座普通的砖红色建筑并不少见。曹雪涛团队的实验室已经在这里20年了。
每个周六早上,这里都会有一个内部报告会议,这个会议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的实验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每当一份世界级杂志发表一篇著名学者的论文,每个人都会围坐在一起讨论文章的创新和不足,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质疑,最后提出新的想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宜芝教授表示,曹雪涛对学术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新增长点的敏锐洞察,确保了整个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
现在,这支队伍已经充满了伟大的人才:陈荣获“长*年学者”称号。刘和郭已经从哈佛大学毕业回来了。侯进和他的团队成员发现“肝细胞癌预后和治疗的新目标”被选为“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因地制宜培养创新国际化青年人才的模式——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想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专家评委评为“其他实验室的楷模”,并荣获2014年首届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唯一特别奖。因此,被誉为“最佳教练”的曹雪涛被《自然》杂志授予“杰出导师奖”。
年轻人的翅膀变得坚硬。他没有飞走,而是学会了互相支持。年轻的女教授李楠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当我最困难的时候,前面的同志总是伸出手来拉我。”
这个实验室依靠什么来培养和汇集人才?在曹雪涛看来,我们应该“先想后行”团队中的教师都是教育者、管理者、示威者、向导和组织者。他坦率地说,科学家需要有“家庭和国家的感觉”,应该注意用传统文化和光荣历史来激励年轻人。
谈到过去的成就,曹雪涛说,除了个人的努力,也是由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在免疫学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创新。“荣誉也是压力。只有当我们的事业深深扎根于祖国的创新土壤时,我们才有动力攀登新的科研高峰。”曹雪涛和他的同事异口同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