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报:中国免疫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3:58:01
...

最近,细胞出版社推出了《聚焦中国——免疫学发展专刊》,这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免疫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业内人士思考-

■我们的记者冯、黄欣

最近,细胞出版社推出了《聚焦中国——免疫学发展专刊》,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多位免疫学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免疫学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前景广阔,但同时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应努力探索创新研究。

跻身“前三名”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细胞出版社有许多一流的国际期刊,免疫学就是其中之一。本期特刊介绍了中国免疫学会、中国科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10余家国内领先的免疫学研究机构,以及它们在肿瘤免疫和干细胞免疫领域的研究动态、成果和未来研究方向。

“这一特殊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免疫学在国际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免疫学会会长曹雪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经过10年的磨砺,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从2001年的第15篇上升到2011年的第3篇,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与此同时,国内免疫学研究队伍迅速壮大。中国免疫学会的会员数量从四年前的20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5300多名,接近美国和日本。

"十年前,在这样一份*杂志上发行特刊是不可思议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龚飞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表明免疫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得到国际认可。”

"这是中国免疫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田志刚表示,本期特刊不仅有助于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免疫学发展的了解,也使国际主流免疫学学派积极加强与中国免疫学家的联系,对免疫学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免疫学不是小步前进或小步运行,而是跨越式发展,这可以从科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证实。这种跨越式发展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兼转化医学主任邹伟平说。

这一差距仍然存在,需要继续努力。

“免疫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从病原生物学中分离出来。这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桥梁”学科。”田志刚说。免疫学涵盖广泛,涉及基础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基础学科,以及临床研究,如肿瘤学、妇产科和儿童学科。

他认为,10年来,中国在组织器官的自然免疫和区域免疫方面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总的来说,中国与欧美国家仍有差距,仍需迎头赶上。

例如,尽管中国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大,但论文的引用频率并没有欧美那么高。此外,中国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落后于国际一流水平。

作为世界主要的免疫学研究国家,中国在免疫学的各个专业领域都没有做足够的系统和开拓性工作,在高水平的人类免疫学和免疫转化医学方面也没有做足够的工作邹伟平指出。

他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群体和不同患者的健康人群,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绝对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人类和疾病的基础和应用免疫研究,我们一定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并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坚持创新造福人类

“今后,中国免疫学需要加强创新和系统的基础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假设和观点。将现有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将造福于中国人民,并对全人类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曹雪涛指出。

“从科学发展规律和前沿的角度来看,未来需要一些人去面对困难,开拓新的领域,这对中国免疫学走中国特色之路,赢得国际认可具有重要意义。”田志刚说。

龚飞利回应说,中国在免疫学方面有很好的研究团队,应该鼓励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安定下来,不要急功近利,不断发展和加强创新学科。

“鉴于免疫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及其对重大疾病的机制作用,民族和疾病免疫学研究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应用价值。为此,我们需要着重从国家一级招聘国际专业人员,系统地培训国内团队,并建立多学科和跨部门的人类和疾病免疫转化研究中心。”邹伟平建议道。

“中国的免疫学正闪耀着一些光明。我毫不怀疑,在未来5到10年,中国免疫学会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到那时,星星会像太阳一样闪耀!”平自信地说。

中国科学新闻(2012-11-02 A1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