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核电大国管理之困:公众沟通能否拯救核电安全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08:45:28
...

“公共通信”能拯救核电安全吗

最近,作为中国首批内陆核电站之一,桃花江核电站项目前期的“公众沟通”工作顺利通过了同行评审。这意味着中国核电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李雨,我们的记者

最近,内陆核电重启的信号又变得更强了。据中国核能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柏杨介绍,作为中国首批内陆核电厂之一,桃花江核电站项目前期“公众沟通”工作顺利通过同行评审。

据悉,这是中国内地核电“公共沟通”工作首次获得同行评价。这也是中国首次对核电项目早期阶段的“公众沟通”工作进行权威评价。这意味着中国核电建设的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能源行业面临重组的背景下,声誉不一的核电会发生什么呢?在后福岛时代,什么样的技术保证能让公众高枕无忧?核电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问题。

核电大国的管理困境

“十一五”以来,中国核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已建成40台新机组,其中18台已建成投产或预计年内投产,22台在建。投入运行的新机组数量和在建机组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800万千瓦,按运行中的核电容量计算,居世界前四位。

"中国正在进入主要核大国的行列."中国核能工业协会主席张表示,随着新机组的投产,核电的比重逐渐增加。今年1-9月,核电累计发电量1242.64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96%,比2014年同期增长30.7%。

然而,在一个主要核大国的地位后面,还有许多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全面发展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矛盾."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核能安全技术峰会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主任俞军指出,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缺乏法律等顶层设计。“尽管《原子能法》和《核安全法》已经起草了30多年,但出于多种原因,它们尚未出现。”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角度对此表示关注。目前,放射性废物管理中只有一个《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许多标准和法规仍然沿用上个世纪的内容,这与我国目前核电的发展不相称。”

然而,在垃圾处理场,“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大的动作。国外对处置场地的要求是对整个安全过程的系统分析。我们目前甚至没有一个概念。”潘子强无奈地说道。

此外,在管理和人才方面也存在尴尬的情况。"生产、教学和研究不能整合,各组织管理自己的事务,包括大公司."俞军指出,在核电业主管理、工程承包、研发设计、监督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合格的人才。

后福岛时代的核能

近年来,由于震惊全球的福岛核事故,核电安全引起了广泛关注。

“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但对人和环境的辐射影响是有限的。”潘强子认为,福岛事故的原因不太可能发生在中国。“我们的核电站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内陆场地的地质结构相对稳定,基本上可以排除大规模地震的可能性。”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中看来,福岛核事故并不是对现役核电技术的彻底否定。“我们必须仔细研究事故的整个过程,传递事故所检验的成熟技术,排除不可能的假设,从而进一步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然而,福岛核事故仍然对核电厂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社会因此就未来核电的安全达成了新的共识。

“这包括考虑极端自然条件和人为外部事件及其可能组合的需要。”俞军指出,核电厂的设计、建造和运行应旨在防止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它可以减轻其后果,并避免场外放射性污染。

"日本正从今年8月开始逐步重启核反应堆发电站."日本原子能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实施新的核监管体系,该体系是在修订后的核监管法案中规定的,日本原子能机械协会副会长坂口女川表示。

例如,在监管中应考虑严重事故,应依法要求许可证持有者确保他们有预防和减轻严重事故的措施。监督和应用最新科技知识解决现有设备的安全问题;对已获认证的核装置采用新的技术要求已成为法律义务。

深度不是唯一的方法

福岛核事故已经成为公众心中的一场噩梦,那么安全防御深度的无限增加将在哪里导致核电?

“无限制地增强纵深防御会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不仅会增加核电的成本,降低其竞争力,还会使核电这一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工业系统复杂化。结果很可能是“推着船在地上行驶,什么也不做”中国科学院核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说。

在吴看来,创新的反应堆技术是最终的出路。

"先进的反应堆最初侧重于简化."吴表示,先进的反应堆将采用非动能技术和自然法则来“瘦身”设计。例如,重力、自然对流、蒸发和冷凝等自然现象可以用来简化设计和减少人为干预,从而降低人为失误的风险,并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节省成本。

除了技术手段的保证,社会认知也是至关重要的。“三次重大核事故对核电的影响不仅是技术性的,也是社会性的。核电的安全目标需要回归社会。”吴对说:

“许多普通人支持发展核能,但当他们听说核能将建在自己家门口时,他们就反对了。”吴认为,面对这样的形势,不仅要更好地普及核安全知识,而且要在核能发展的“铁三角”之外建立一个桥梁式的第三方组织,以增进行业、*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中国科学新闻(2015-11-12,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