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教育被批自我折磨自娱自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员张淑华最近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一次讨论中指出,中国在学校教育和职称评定中对英语的“过分强调”正在导致这个国家30多年前开始的“英语热”陷入“自我折磨和自我娱乐”的恶性循环。这句话在当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目前,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一门考试科目,也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同时,英语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修课。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与情报研究所所长张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分散了许多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注意力,剥夺了许多专业成绩优异、英语水平差的学生攻读研究生的机会。
一位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生导师在网上哀叹,许多缺乏语言学和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依赖英语学习语言学研究生课程。他们的低专业水平让他们“真的说不出话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闫世福留言说,过分强调英语“对人有很大伤害”,导致许多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浪费在学习英语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告诉新华社,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学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这与“应试教育”*有关。
许多人不能在他们的专业工作中使用英语,但是只要他们参加职称评定,他们必须通过外语考试。张淑华说,“这显然没有必要。”
“现在每个人都在学英语,从幼儿园开始,过度的‘泛英语’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英语教学和应用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张淑华说:“虽然我们花了这么多的精力学习英语,但我们还是学不好。真正学好英语的顶尖人才,尤其是仍然熟悉两国文化的外语人才,仍然很少。”
他认为中国应该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控制“英语崇拜”。在职称晋升和*晋升方面,外语水平要求不应有一成不变的“一刀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改进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向和方法,重视相关的应用教育。
一些网民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中国人加强国际交流有着长远的意义,而专业研究人员需要学好英语,涉猎优秀的外国论文,才能有更突出的成就。
中国的“英语热”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意识到需要提高他们的外语技能,加快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步伐。早在1982年,英国广播公司的英语教学节目“向我学习”,开始每晚在电视上播出,成为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英语热”持续升温。从“文曲星”电子词典到通过反复录音和回放帮助纠正英语发音的复读机的流行,再到新东方的商业成功,新东方是一家主要提供托福等英语海外培训课程的教育机构,所有这些都成为了这一趋势的注脚。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中国的英语考试正在成为一种“行政评估”。英语考试是进入高等学校和评估专业职称必须通过的“门槛”。许多人学习是为了功利目的,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行政评估应该退出教育评估体系."
熊丙奇建议,英语应该作为中小学的选修课,并且在大学入学时应该采用更多元的评估标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来决定是否学习英语。(原标题:中式英语教育引发社会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