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面对疫情“大考”,高校基金会该如何发力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2:54:43
...

面对疫情“大考”,高校基金会该如何发力

在因新发肺炎疫情而引发的“大考验”面前,始终有一个关键角色,那就是大学基金会。不久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1.5亿元的“春风基金”,用于促进科学研究和抗击流行病。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基金会也筹集了抗击疫情的资金,努力在第一线抗击疫情,甚至培训公共卫生人员。

众所周知,大学基金会的工作与筹资有关,但事实上,大学基金会在疫情期间的应急救援、科学研究和人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关键作用。那么,它在未来的预防科学建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中有哪些可能性呢?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长期致力于大学融资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授洪。

大学基金会表现出色

中国科学新闻:大学基金会在抗击艾滋病的斗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洪:随着自身组织机构的完善,大学基金会在这场防疫运动中做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反应很快。在武汉关闭的头几天,医疗防护材料极其稀缺,主要医院的医疗供应无法维持两三天。一些高校校友会了解到这一消息,并通过自己的渠道,充分发挥基金会的联系,收集材料,支持武汉国内外。武汉大学校友会是代表之一。武汉大学企业家校友会得知武汉缺少医疗用品,立即联系海外校友进行紧急采购。在韩美校友的帮助下,武汉天河机场购买并包租了85.115吨医用材料。

高校筹集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通过校友会,有些是通过教育联盟(如北京教育联盟等)。),其他人通过其他渠道。如果一方有困难,各方都会支持。大学基金会是一个重要的政党。

第二,大学基金会一直从事医学研究。马云慈善基金会向中山南山医学基金会(广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呼吸系统疾病生产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资助的非公开基金)捐赠600万元,支持广州呼吸系统健康研究所开展与疫情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同时,阿里云还将免费开放其强大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直接支持广州呼吸卫生研究所进行新药研发、病毒基因测序、蛋白质筛选等相关工作,为加快科研和应对新皇冠肺炎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第三,在扩大防疫知识普及和应对新冠状病毒常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学基金会的支持下,从编写预防手册到研究病毒本身和增强战胜病毒的信心,大学专家的作用不应被低估。复旦大学40位博士编辑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说不》和张文泓博士编辑的《张文泓教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建议》已被翻译成波斯语出版。

四点促进预防科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新闻:大学基金会能从抗击疫情中得到什么启示?

洪:大学基金会将在大学的整体发展框架下寻找新的方向,拓展新的目标。对于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大学基金会仍应从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考虑。特别是非典和新爆发的肺炎都给高校敲响了警钟——高校急需预防和科研人才。然而,在这场流行病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只有一小部分医务人员被派去研究预防医学本身。事实上,我们正在派遣缺少“将军”的部队。如果将来有更多的预防医学人才,就会有更多的“将军”在指挥。

中国科学新闻:从长远来看,大学基金会应该做什么工作来促进预防科学的发展?

洪:首先,预防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应该作为今后社会捐赠的一个重要项目。除了现有的几个实验室外,应鼓励私人力量投资建设与预防科学有关的实验室。疫情得到控制后,类似实验室的建设将获得许多慈善家/企业家的慷慨捐赠,无需进行太多的宣传。一场大灾难能使一个国家繁荣,一场大灾难也能使一门学科繁荣。如果筹资项目涉及到与民生和健康直接相关的问题,吸引社会捐赠和企业家支持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在项目设计中,大学基金会应结合大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善于在项目规划中开拓新思路。

第二,要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参与预防性科学研究和探索。建议高校基金会设立“预防科学教授”,吸引社会捐赠。“讲座教授”的意思是在企业家捐赠的帮助下建立一个私人命名的讲座。接受讲师的学者将从捐赠的投资收入中获得薪水。

由于基金的可持续性,“讲座教授”不仅能吸引更多更好的学者加入研究团队,还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和慈善家捐款。如果每所大学获得2000万至3000万元的捐款,并设立一名或两名讲师,全国范围内预防科学的“讲师”人数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增加到100多名。

第三,应该设立更多的预防科学奖学金,以吸引学生申请预防科学专业。众所周知,选择预防科学专业的优秀学生并不多。设立更多的奖学金是一个好方法。基金会可以为医学院设立特别奖学金,公布招生情况,尽可能吸引优秀学生学习预防科学,并为未来的防疫和预防培训专家。

第四,预防科学实验室和科研建筑应通过命名方式命名,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用于预防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些高校附属医院资金短缺,可以通过疫情教训和防控经验获得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命名也是改善科研条件不足的重要渠道和弥补科研经费的有效途径之一。

重视防疫智库建设

《中国科学新闻》:在应对突发事件(如疫情)时,*需要做哪些改进?

洪:通过这次应对疫情的“大考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是慈善组织的集中管理和业务拓展问题。将社会慈善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单位(系统)是必要的,但慈善是普遍的。在特殊情况下,任何负责慈善捐赠的单位都可能“无法尽力”。疫情的突然爆发,加上慈善管理机构的有限设立,也暴露出一些制度性问题。只有当系统因形式的改变而被理顺时,类似事件在未来的重复才能被消除。

从两个极端走到中间是个好主意。例如,慈善系统继续扩大和发展,但是否更多的大学基金会可以接管慈善工作的管理可以考虑。毕竟,就管理而言,大学基金会具有系统内公共福利的特点,管理起来更方便。如果数百个四星级和五星级大学基金会被激活,中国的慈善事业有信心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其次,高校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高校基金会的行动却不那么迅速和广泛。从系统设计中寻找问题在于,大学基金会大多是私立的,这限制了其活动范围和在紧急情况下的作用。在这方面,建议民政部门也应处理突发事件,并灵活处理大学基金会的管理。例如,一些合格的、有详细记录的大学基金会被授予紧急公开募股资格,以便在发生重大灾害时开展特别行动。

《中国科学报》: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如何做好*与科研人员的沟通?

洪: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防疫智库。智库与科学研究密不可分,但只关注科学研究而忽视智库建设是不完整的。作为科学研究人员和智囊团,通常很难考虑科学研究人员的需求。事实上,智库的作用是在疫情爆发和政治决策之间充当中间人。研究人员和智库人员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研究人员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专注于科学研究本身。智库人员不一定是专家,但他们也应该了解科学研究。智库人员也不是决策者,但他们必须了解*的决策过程。智库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善于将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语言翻译成政策语言,以便决策者能够理解。

抗疫和抗疫智库的最大功能不是建立自己的智库,而是科学决策,尤其是在疫情爆发时做出快速果断的决策并提供便利。智库不仅要提高对中国决策过程特殊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在疫情的前沿进行深入调查。他们应该对流行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保持专业敏感。当第一线的情报和专家的科学研究出来时,智库应该从政策敏感性的角度来把握、提炼和传递它们。

我们不能再祈祷每个*都有智囊团的水平,也不能希望每个科学研究者都知道政策程序。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因此,建议卫生安全委员会有目的地在一些流行病敏感地区和高水平大学建立专门的流行病研究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