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行 我国首次正式公布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标识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5:31:30
...

北京4月24日电(记者侯静)4月24日上午,以“弘扬太空精神,拥抱星海”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等网络平台上举行。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发射仪式上发表了讲话。一些来自外国航天局的同事发送了祝贺视频或贺信。他们首次宣布了火星探测任务的名称和标志,并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太空日的主题宣传影片。三位年度“中国太空公益大使”公开亮相。“中国的太空飞行梦想”和“中国的太空飞行哮天”的卡通形象在太空日的旗帜上传递。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行 我国首次正式公布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标识

张克俭在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今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5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自己的初衷,克服困难,不冒风险,不怕挑战,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独特道路。“中国航天日”源于“东方红一号”。大多数年轻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倡导探索和创造,并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鼓励宇航员专注于他们的愿景和目标,面对风险和挫折,并在不断的奋斗中建立强大的太空力量。我们呼吁全社会继续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为祖国奉献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事业。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包容性发展的基础上,美国航天局愿意与国际社会携手,为探索宇宙奥秘和促进人类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合国外层空间司司长西蒙娜塔·迪潘、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娜·费廷格、巴西航天局局长卡洛斯·莫拉、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翰·华纳、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主席让-伊夫·勒加勒、巴基斯坦空间和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主席阿尔梅尔·纳迪姆以及其他人发来了祝贺视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和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经理罗戈津发来了贺信。预祝2020年“中国航天日”圆满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并表示期待与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加强合作。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西恩和伊万·瓦格纳从国际空间站发来视频,表达了他们对周年纪念的祝贺、对抗击艾滋病的支持以及对克服各种问题和挑战的信心。

“2020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弘扬太空精神,拥抱星海”。启动仪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富有创意、充满正能量、时代感和科普性。由中国空间卡通形象“杭小梦”和“杭小天”组成的旗帜穿过千山的万水河,从前主办单位湖南大学传到现在的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三所大学的校长带领学生完成了旗帜的交接。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今年被国家航天局任命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进行网上交流。他们用声音和情感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他们将个人价值观融入祖国发展的亲身经历,传递了日益增长的航天精神“火炬”,并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传递信息,让他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办好航天指挥棒,在追求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主题宣传片的首映式持续了6分多钟,聚焦中国太空探索的历程和凝聚的精神,回顾2019年取得的成就,展望2020年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强调“探索的道路永远不会平坦;只有在困难的时候,它才会表现出勇气和决心”。

在发射仪式上,我国首次公布的火星探测任务的名称和任务标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的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田文”系列,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田文1号”,随后的行星探测任务被依次编号。这个名字来源于屈原的长诗《田文》。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体现了探索自然和空间的文化底蕴,蕴含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漫漫征途和对科技创新的无尽追求。象征“接管星星九天”的任务标志显示了独特的字母“C”的形象。它汇集了中国行星探索的多重含义、国际合作精神和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展示了中国开放空间合作的理念。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日”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次。启动仪式分别在北京、Xi、哈尔滨和长沙举行。它已成为普及空间知识、传承空间精神、鼓励科学探索和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首次尝试在网上进行,由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主办。为了让公众对太空飞行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进入太空飞行,体验太空飞行,美国航天局在其网站上推出了一系列展览和科普活动。国家航空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等相关单位还在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上推出了面向全社会的纪念文章、图片和视频征集活动以及获奖作品《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50周年空间图片展》等平台。今年的中国航天会议计划于下半年在福建省举行。福建省、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将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国际视野和地方特色的空间科普文化活动。